理解中国的几种框架和现代化在中国的脚步(7)

理解中国的几种框架和现代化在中国的脚步(7)

但是,在推进现代化的同时,我们国家还是一个传统社会,是传统和现代交织在一起的社会。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理解城管是怎么回事情。上世纪90年代末之前没有城管,出现城管完全是因为我们现代化的脚步太快造成的。大家对比一下和中国同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就会发现,他们的城市比中国的城市要脏乱差得多,不说印度,因为印度比我们的收入水平现在低得多,你即使去泰国看一看,城市面貌也大不如中国。相对而言,中国的城市化是一种非常干净的城市化。这就是对现代化的追求,对超现代化的追求,脚步跑得太快了。可是中国还有一半的人生活在农村,农民要谋生,要到城里来摆摊,摆到马路上,城管去管就发生冲突。从情感出发,我们对城管的粗暴行为不满,但是,如果没有城管会是什么样呢?上世纪90年代没有城管,到晚上小摊就直接摆到马路中央了,那时车少,还没有问题,但今天显然就不行了。

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还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我们的城市建设,一方面追求超现代化的雄伟,另一方面又保留了古代社会的仪式性。古代社会的建筑不只是建筑,而且还是纪念碑,我们现在的许多建筑都带有树碑立传的意思。最典型的就是首都机场的T3航站楼。从天空上看,它非常漂亮,像一只火红的凤凰,但是在地面上,它把人流集中起来,造成人为的拥堵,而且内部空间巨大,不仅浪费惊人,而且让你感觉很渺小。这也体现了北京和上海的不同,上海要理性得多。新天地的改造很成功,但我最喜欢的是田子坊的改造。它是陈逸飞生前带动起来的一片艺术社区,后来经黄永玉设计,进行改造。改造之后,它让我想起纽约的格林尼治村,建筑尺度适中,适合人的生活,楼下商业,楼上仍然住人,很有生活气息。这是一种理性的表现。现代化不是铺张浪费,而是对人的尊重。

第三个问题是中国人的道德前景。我不认为我们的道德水平江河日下。我刚才说了,我们现在多数民众持有的道德观是一个熟人社会的道德观,是一个只适用于周围的人的道德观,而不是一个适用于生人社会的道德观。我们的问题是,我们还没有学会一个生人社会的道德观。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我觉得过去一百多年中国缺失了一部分东西,就是在我们现代化进程里缺了一环,即民众的教化过程。我说这句话的时候,自己都感觉需要一点儿勇气,因为在今天说民众需要教化,马上就会有人质疑,谁来教化我?我们已经发生了一场自发的民主化进程,每个人都接受了所谓的个体价值的观念,不认为存在高出自己的教化者。但是,后发国家都经历过教化的过程。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花了很长时间开办国民教育,在它统治台湾和韩国的时候也把这一套带去了,当然目的是同化这两地的民众。上世纪70年代,韩国开展了新村运动。朴正熙1964年写了一本书《我们的国家》,是他政变之后的施政纲领。他说了很多,我现在能记住的就是他对朝鲜民族的紧迫感。他说,我们的民族被人家殖民这么多年,人民都变得猥琐、卑微、不思进取,我们要把我们的国民变得自立、自强、思进取。新村运动就是一个开头。新村运动一开始就像我们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样,主要是为农村提供基础设施,到后期则主要是提高民众的素质,最后还扩展到城市。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