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杀马特”现象之思考(3)

【案例】“杀马特”现象之思考(3)

从这个意义上说,“杀马特”们将构成中国社会的“第三元”。他们对于父辈的农民形象来说,已经属于光怪陆离、花枝招展的城里人了,但对于城市人来说,他们的骨子里永远透露着乡土气息,无论多么努力展示,结果都是卸不掉身上的气质。在社会学意义上,他们成为了没有故乡的中国独特的城乡二元格局之外的“第三元”。在文化上,他们同样面临着这种窘境,农村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城市以讥讽的眼光消费他们。

同时,在话语权垄断的背景下,大量的农村与中小城市的故事难以在都市媒体之上呈现,而大城市里的鸡毛蒜皮,都能够成为新闻。报纸、杂志、影视,都在一个劲地展示或奢华的或小清新的图像影响,倾销着城市消费主义膨胀的欲望。在这种耀眼光芒之下,“杀马特”们成为了一群被遮蔽的群体。他们生活在一个灰色地带,他们生活的那些场域,则成为文化意义上的隔离区,是低素质、混乱和危险的象征。这是社会大背景下的作用,由于有限的教育背景,微薄的经济收入,残酷的生存环境以及逼仄的发展未来,他们或没有能力或没有意识在文化方面很好地提升自我,这是个人以及群体半城市化和现代化不完整的结果。于是,他们在文化形态上就成为了文化半成品,是不仅物质贫困、文化也异常贫困的“文化贫民”。

【启示与思考】

“杀马特”现象出现是源于一种集体疏离感,这是中国移民大潮和这个国家阶层区分扩大的副产品。当城乡结合得太快,太交错时,社会之间的合力太多,我们便不晓得会由此挤压出什么结果。参差怪状的“产品”就像“杀马特”现象一样令人诧异,我们很难理解这些年轻人究竟是作何打算的,他们把自己装扮成如此形态,是为了博眼球、获得关注,还是发自肺腑地认为这样的确很美?

当我们细数文化圈,甚至去仰望那些欧美算得上先锋的大牌艺人引领的流行趋势,似乎也没有一个“杀马特”风在刮。至多只能追溯到近年来,一些乡村年轻人对日本年轻人非主流穿着的片面模仿。那我们恐怕只能理解为,这是他们寻求关注的一种手段。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妨给他们一些关注。而从什么角度来看“杀马特”,既影响着他们,也倒映着我们自己。事到如此,我们已经成为了这场现象的参与者了。

与其像美媒那篇文章中说的,“杀马特”依然是一个侮辱性语言,人们并不认为“杀马特”的时尚感前卫或者时髦,而是认为其廉价俗气,从服饰上代表了这个团体在中国城市边缘的尴尬生活,还不如让我们去掉偏见和戏谑,换个视角把这件事捋清楚。

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种文化现象,不论它有多被人瞧不起。就算它是亚文化用其非传统的时尚感震惊大众——尽管先锋的时尚感在常人看来本身就常常震惊大众——我们也应该有点包容心来对待它。他们的这种行为服饰既然没有侵犯到别人的什么权益,自己又乐在其中,别人便没什么理由去“瞧不起”他们,去谩骂声讨他们的品位和选择更是有点过分认真了。如果社会上只有一种阳春白雪的口味,少了下里巴人的味道,那文化氛围也一定高尚不起来。

另一方面,这种文化疏离虽然不无裨益,但终究显示了我国当前城乡发展严重不均、资源分配不平衡的结果。中国当前有近14亿人口,大约半数生活在城市。据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到2025年城市居民人数将增长超过3.5亿人,其中超过2.4亿新增人口将是来自农村的移民。就如同我们一直强调并呼吁的,城镇化的推进一定要是“人“的城镇化,这需要教育、医疗、交通、补助等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措施建立,而不是简单的平一亩田盖一座楼。

如果从“杀马特”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这些青年的宽容接纳,又能够警醒大制度下的政策推进与保障,那这已经被全世界瞩目的“杀马特”现象就算不上一场失败的cosplay,它会对我们挺有用。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