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出口方面初级产品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12年的4.9%,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则由49.7%上升到95.1%,出口附加值大幅度提高,国际竞争力大为提升。
如今,“中国制造”不再是价格低廉、产品粗陋的代名词。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曾对我国出口的113种重点机电产品进行跟踪调查,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全球排名首位的有58种,其中笔记本电脑、复印设备、微波炉等在全球市场份额都超过了一半。这意味着,如果没有中国产品,全球各地消费者的厨房、起居室、办公室的面貌会与现在迥然不同。
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参与更高层次资源配置
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区内扩大服务业开放、试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改革措施格外引人关注,一批国际名企闻讯而动、加速“抢滩”。
这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优化投资环境的又一举措。事实上,我国吸收外资从一开始就与开放进程紧紧相随,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港澳台侨资中小企业向发达国家跨国巨头、从制造业向服务业、从沿海城市向全国各地的发展轨迹。
1979年至2012年,全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2761亿美元,1984年至2012年更是以年均18%的高速增长。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世界排名也上升至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位。
“中国如何进一步拥抱全球市场将决定全球经济的命运。”这是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判断。
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逐渐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确实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由2007年的265亿美元增至2012年的878亿美元,首次成为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2012年末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5319亿美元。
从大连万达集团收购全球第二大院线集团AMC,到中海油以151亿美元对价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再到双汇国际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刷新赴美投资规模纪录……“引进来”“走出去”的交相互动中,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已提出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
商务部研究院院长霍建国认为,这既与当前国内市场化改革方向一致,也符合国际投资自由化潮流,便于外资在华“落地生根”的同时也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