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率先退出乃情理之中
2010年以来,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塞浦路斯先后向欧盟和IMF申请金融援助,加上一度被市场逼向救助边缘的意大利、匈牙利、斯洛文尼亚,上述八国被视作欧债危机的主要风险源。其中,爱尔兰是特殊的一个——它是受援国中唯一的西欧地区国家,区别于被市场诟病许久的“南欧阵营”。
在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看来,爱尔兰债务危机就像是“优等生考了个差成绩”,在经济结构和竞争力方面,这个“优等生”的基础明显强于希腊、葡萄牙等南欧国家,只是因2008年房地产泡沫破裂,爱尔兰政府因救助积累巨额坏账的本国银行业而迅速推高公共债务,以致不可持续。
在爱尔兰接受国际救助的三年中,其紧缩改革有序推进,并未出现次生危机,因而始终被欧盟当作正面案例,用以证明其救助策略的有效性。相比之下,希腊被迫接受了第二轮救助,葡萄牙、西班牙、塞浦路斯等也在艰难的改革之路上行进缓慢,正面临巨大的国内政治和社会压力。因此,爱尔兰率先告别救助尽在情理之中。
欧债危机退出节奏不会很快
2013年以来,欧债危机趋于缓和,欧盟和成员国就危机应对策略达成共识,即整顿财政和刺激增长必须同步进行。欧洲经济在各国的结构性改革中企稳回升,已实现连续两个季度环比正增长,金融市场信心显著增强。在此背景下,爱尔兰首开退出救助机制的先河,进一步明确了欧债危机“退出”的节奏,对仍处于救助中的国家具有示范和激励作用。然而,正如欧洲经济仍需经历较长时间的低速复苏,欧债危机“退出”的节奏也不可能很快。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