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的面子问题
但目前也有人担心,“雾霾罚款”会否流于形式,变成上下级间的“数字游戏”?与此同时,这种罚款本身是否合理?
上述衢州市官员表示,罚款的额度如果只是几百万的话,对政府来说意义并不会很大,“罚款更像是敲个警钟吧。”
前述辽宁省官员坦承,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罚款的确对一些城市来说不算什么,“作为沈阳这样一个大的省会城市,3000多万它也是不在乎的。”
但这位辽宁官员称,罚钱多少鞭策有限,但罚钱被公布后,会让市长面子上挂不住,以此来倒逼他重视大气污染治理。
“你这个城市罚款这么多,你(市长)怎么解释,到时候在大会上说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生态文明,你怎么讲?(这个罚款)关键是让市长在面子上过不去,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在现有的体制下,面子最重要。”他说。
浙江省环保厅污防处工程师孙国金也曾表示:“这个考核结果公开,也算是一种政绩,如果考核不好,当地老百姓也会有意见的,也是一种压力。”
除了对罚款效果存在争议外,目前对罚款本身也存在不同看法。
上述衢州市官员就提出,PM2.5的成因很复杂,受到外来的影响也比较大。实际上,空气问题和水的问题无法拿来比较,考核起来难度很大。水的考核比较合理,可以通过对进出水的断面进行考核,但大气流动性太强,成因也太复杂。
“虽然本地因素肯定存在,但很难区分清楚本地因素究竟贡献了多少百分比。”他说。事实上,杭州市环保局近日就对外称,冬季时的雾霾成因70%是受外来影响。
另外,目前浙江积累PM2.5数据仅一年,这位衢州市官员因此认为,可能需要经过几年数据的积累才能把成因分析得更透彻,“这样处罚和治理起来才更科学”。他还提出,对地方政府罚款只能是手段之一,“更重要的可能还是项目区域限批,或者具体纳入各个干部的考核。”
辽宁开5420万元“雾霾罚单”,谁应买单?
遏制空气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经济手段不是不能用,同时还要更多发挥政绩考核这个“指挥棒”的作用。
在全国大范围雾霾的大背景下,这一举措被网友称为“罚款治霾”,并对其合理性和效果提出了疑问。转变发展方式、节能减排提了这么多年,但很多地方依然缺乏动力。眼看空气质量越来越差,雾霾范围和严重程度不断创纪录,靠罚款就能治得了雾霾吗?罚这些钱谁来出?会不会出现“交了保护费更放心排污”的情况?
细究一下,这个处罚决定是根据《辽宁省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暂行办法》做出的。而这个办法明确把空气质量作为地方的政绩考核标准,并规定了具体的考核指标。应该说,这种考核导向和量化管理,比起以往的唯GDP主义,是一种进步。并且,通过经济手段调节污染物排放,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不过,网友的担心,也并非没有道理。比如,给城市开出的罚单,由谁来“买单”?是地方财政,还是污染企业?如果是花公共财政的钱,从污染中得利的人,会有痛感吗?对一个污染大户的城市和企业来说,几十万、上百万的罚款,不过是九牛一毛,真能迫使其痛下决心节能减排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