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5年:中国道路为什么走得对(3)

改革开放35年:中国道路为什么走得对(3)

核心提示:道路决定命运,道路改变命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只要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中国号”巨轮必将破浪前行,把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逐步变为现实。

中国道路走得对不对?要用改革的思维去求证,搞清楚它面对什么问题挑战、怎样攻坚克难,弄明白为何它是我们最具信心、最应坚守的必由之路。

人们评价中国道路,既会看已经取得的成就,又会与面对的突出问题联系起来。那么,应该怎么看待当前中国面临的问题?用不同的视角和框架来分析,结论必然大为不同。如果用改革的思维来分析,用改革的办法来应对,就会看到我们面临的问题只是“成长的烦恼”,是推进国家发展进步的新契机,从而增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继续走好中国道路的信心。

第一,改革本身是由问题倒逼产生,又是在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的。35年前,由于“左”的长期影响特别是“文革”十年内乱,我国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人民生活普遍比较困难。正是决心化解严峻局势、打开一条发展新路,我们党才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选择。从那时以来,改革在破解一个个问题中逐步“杀出一条血路”,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到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其他各领域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中,我们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回顾这35年,我们党始终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有效解决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才把党和国家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才取得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二,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随着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变化,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会出现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这种“不相适应”,体现为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矛盾和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走过的路程,各种矛盾和问题更加集中地呈现出来。老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不断涌现。1993年,邓小平同志就曾深刻指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都是“不相适应”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通过深化改革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不断发展完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也需要不断进行下去,所以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现代化建设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改革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我们与时俱进、赶上时代的必由之路。

第三,改革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关键一招”,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攻坚克难的战略抉择。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我们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对的问题和困难极为艰巨复杂。在这样一个攻坚期和深水区,我国怎样才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对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十分清醒,他们给出的“关键一招”,就是“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十八大之后这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鲜明地举起改革的大旗,表明坚定推进改革的决心,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攻坚克难。习近平同志在许多场合,反复强调“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刚刚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了总部署,勾画了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全会研究部署改革的力度、广度、深度,改革措施之多、政策之实、影响之大,都是空前的,不仅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认同,也赢得国际舆论的高度赞赏。国外媒体评论说,中国推出了“最具雄心的改革”,是“数十年来最大规模的经济与社会改革”,预测“中国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将“带来影响广泛的全球经济变革”。

道路决定命运,道路改变命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只要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中国号”巨轮必将破浪前行,把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逐步变为现实。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