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更”引领社会事业改革(3)

六个“更”引领社会事业改革(3)

社会事业改革:以智慧与诚意实现“政策托底”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传递出促进民生发展的真情实感,改革的诚意打动了无数国人。

在此战略部署的指导下,十八大以来一年间,中国社会事业领域的变化层出不穷。步入深水区的教育改革力度增强,范围扩展;就业政策更加积极,手段更加灵活;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成了顶层设计,具体政策正在“磨剑”;社保安全网实现了制度全覆盖,下一步致力于增强制度公平性;新医改继续攻坚克难,人口政策调整放开了“单独二孩”;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明显提速,明确了新的5年发展目标。

2013年,这些变化就发生在每个普通百姓身边,其带来的民生改善鲜明而真切。而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画就的全面深化改革路线图,中国的社会事业还将持续迎来新的变化。而要实现这种变化,除了源源不断的财力支持,还需要各级党政部门拿出更大的改革诚意和治理智慧,实现改革创新“量”、“质”齐增。

比如,十八大以来中央一再强调“社会政策要托底”。但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速趋缓的大背景下,托底要托哪些人、重点放在哪些领域、托到什么程度、如何监测托底效果,都会影响社会政策能否精准托底。各级政府在执行托底政策时,要以改革智慧把握好“度”,“尽力而为”的同时“量力而行”,不能超越基本国情,实现改善民生的可持续发展。

再如,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利益诉求的多元,不同社会群体对于民生改善的需求也出现了分层。在民生普遍改善的基础上,社会政策公平性问题日益凸显。以社保为例,虽然付出了极大的发展代价艰难实现了制度全覆盖,但是在城市居民、机关事业单位员工、城镇企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农村居民等五大类人群中所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仍处于割裂状态。由此产生的待遇水平差异和转移接续困难,正在各群体之间积聚越来越高的不满情绪。如不以整合制度、拉近差距的方式加以纾解,将会威胁制度安全和社会稳定。户籍制度改革亦与此同理。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