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内首个“睡眠呼吸疾病物联网管理技术平台”在上海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落成,通过一个传感器、一个无线肺功能仪、一个手机,医生就能远程监测到病人的血氧饱和度、肺活量等指标,一旦数据呈现异常,监测医生就会及时告知其干预措施。
这种利用“云端”数据实时管理病人的移动医疗技术革新,在国内一些大型医院和社区也在积极尝试。例如针对慢性病患者,物联网医疗在社区建立起“云健康”系统,对患者的血压、血糖等主要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大大减少了慢性病患者到医院复查复诊的繁琐程序,为诊治节省下大量宝贵时间。
据了解,上海目前大约有60万人正在享受物联网医疗创新,这种创新可降低60%以上的居民健康管理成本。而且,随着远程监控和MR影像诊断等尖端技术的逐渐成熟,物联网医疗也提高了一些疾病的诊治效果。例如,中风瘫痪病人在家里即可享受远程康复治疗,由于在家治疗的时间和频率远超传统模式,疗效显著,多例重症病人已重新恢复行走。又如在ICU重症监护,利用远程数据监控和MR影像诊断等,实施“云端”会诊,既节省了时间,又避免感染。
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主任谢桦表示,目前卫生系统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一是医药费用增长过快,二是医疗资源极度紧缺,而无序就医则是导致这两大问题的主要原因。而随着物联网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尤其是在移动医疗和社区医疗健康管理方面,科技创新或将帮助医疗资源进一步有效利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经济观察报:物联网医疗具体有哪些方面的创新应用?
谢桦:在未来医疗卫生领域的物联网发展中,移动医疗和社区医疗健康管理将是非常重要的应用场景。
移动医疗是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例如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3G/4G 移动网络和卫星通信等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它在医疗卫生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一方面,是基于物联网的临床信息系统管理。例如无线输液管理系统,可以确保患者输液安全,减少差错,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减少医患矛盾;再比如移动护理管理系统,可以使护士手持移动设备在床边完成体温、血压、血糖等生理信息采集,实时录入数据,执行各类医嘱,保证护理流程与信息流的一致性,提升护理操作准确。
另一方面,是基于物联网的人流、物流、财流管理。例如针对院内特殊患者管理的需要,可对患者进行无线监控和跟踪、患者的身份自动识别以及患者的求救、求助;针对医务人员,也可实现医务人员自动考勤、院内医护人员位置定位、跟踪等。
此外,社区医疗健康管理也是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最重要的应用之一。社区医疗健康管理的主要模式,一是保健状态,患者在家里通过智能体征采集器采集体征信息,如血糖、血压、心电图等,通过网络传送到数据中心,进入患者电子健康档案,电子健康档案资料可以由患者本人和社区家庭医生进行相应的管理和观察;二是治疗状态,患者得病后,首先找到社区医生进行初步检查,简单的疾病在社区即可处理,复杂疾病可以由社区医生通过网络连接大医院的专家进行远程会诊和咨询,专家和社区医生可以共享患者全面完整的信息,作出正确的诊断。危重患者则可以通过社区医生预约专家转入上级医院治疗,真正做到有序就医。
经济观察报:发展物联网医疗的意义何在?尤其是针对当前就医模式的改变,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