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成一事,必先求同,凝聚共识,人心齐方能泰山移。然而,这求同,又往往发端于存异。在相当意义上说,求同与存异,构成了事物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
改革也是如此。回首35年改革路,第一个实行包产到户的小岗村,第一个个体工商户章华妹,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一个个首创带来了思想活力竞相迸发,其示范效应带来了创造泉源竞相涌流。以此观之,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存异往往意味着宽容先行先试,求同则意味着择善而从。可以说,无论是存异还是求同,都应成为一种变革求进的社会力量,而不是食古守旧的借口。
因此,对于社会而言,求同乃是对改革的认同,而非墨守成规。比如你要修铁路,他则说老祖宗没有那东西也过来了。骑惯了毛驴,看见汽车就不快;坐惯了马车,看见火车则不快。不管什么事,稍有变异,马上招来非议。不敢为天下先,又不许别人为天下先,二者为一,成了坚韧性保守。这种思维,今天还在影响着不少人。典型表现则是,凡事没有先例不干,“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见到改革创新,不明就里就泼冷水。如此“求同”,实则不想求新求变。
对于改革者来说,首先就是善于求同、积极求同。当年,商鞅推行新法前徙木立信,实则也是为了先求认同。今天,改革面临利益格局调整,面对不同利益诉求,如果没有充分的表达,活跃的交流,积极的讨论,就很难不断消除歧见,不断形成共识。很多时候,改革就是在这种交流沟通中获得认同的。即使对一些具体的改革办法可能仍然有争议,但在要不要改革的问题上却很少会有不同意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