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王薇:“中国积极推动巴以和谈——访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新华网2013年5月3日。
[2]Richard C. Snyder, H. W. Bruck and Burton Sapin, eds. Foreign Policy Decision Making, New York: Free Press of Glencoe 1962, pp. 84-85.
[3]李念:“从‘零和’到‘共存’专家点评加沙撤离的意义”,《文汇报》2005年8月23日。
[4]王彦敏:“以色列政党政治演变中宗教政党角色地位的变化”,《历史教学》2010年第24期,第43页。
[5]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1页。
[6][以色列]R. J. 兹维·韦尔布洛夫斯基:《以色列的宗教团体》、《犹太教》,转引自《参考消息》编辑部编:《以色列内外》,载《参考消息特辑》,1986年第12期,第43页。
[7]吴云贵、周燮藩:《近现代伊斯兰教思潮与运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页。
[8]吴冰冰:“圣战观念与当代伊斯兰恐怖主义”,载《阿拉伯世界研究》2006年第1期。
[9]吴云贵、周燮藩:《近现代伊斯兰教思潮与运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10]徐以骅等著:《宗教与当代国际关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版,第131页。
[11]徐以骅等:“试论宗教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路径和范式”,《复旦学报》2009年4期,第112页。
[12]马晓霖:“永远的耶路撒冷”,载《中国穆斯林》2004年第4期,第37页。
[13]由笔者根据相关史料整理制成。
[14]辛俭强:“挥泪告别加沙城”,载《上海穆斯林》2001年第2期,第38页。
[15]秦亚青:“建构主义:思想渊源、理论流派和学术理念”,载《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3期,第19
[16]V. M. Hudson, "Cultural Expectations of Ones Own and Other Nations' Foreign Policy Action Templates", Political Psychology Vol. 20, 1999, pp. 767-802.
(17)[美]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90页。
[18]王鸣鸣:《外交政策分析: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3页。
[19]《逾越节哈加达》(Passover Haggadah)是由犹太教讲解《旧约圣经》中的各种传奇、逸事、历史、民俗故事和叙述性的布道两部分内容组成,初期只是口头传颂。《哈加达》的基本内容约在公元2世纪固定下来,最早的单行本出现于8世纪,逐渐成为传播犹太教传统、向犹太儿童进行犹太史教育的文化读本,是犹太经典《塔木德》中的一部分。
[20]J. J. Goldberg, Jewish Power—Inside the American Jewish Establishment,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 p.5.
[21]参见冯基华:“从犹太‘岛民文化’透析巴以冲突”,载《阿拉伯世界研究》2012年第5期。
[22]杨曼苏主编,《以色列—谜一般的国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144页。
[23]虞卫东:《当代以色列社会与文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458页。
[24][以色列]西蒙·佩雷斯著,高秋福等译:《新创世纪》,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151页。
[25]王鸣鸣:《外交政策分析:理论与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6-137页。
[26]陈东晓:“意象在美国外交决策中的作用——以美国军事干涉科索沃为例”,载《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8期,第35页。
[27]Scott M. Thomas, "Religion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 pp.4-14.
[28]梁辉:“美国支持以色列政策形成的原因”,载《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年2月第12卷。
[29]Eytan Gilboa, "The Public Dimension of US-Israel Rela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Eytan Gilboa and Efraim Inbar eds., US-Israeli Relations in a New Era: Issues and Challenges after 9/11(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pp. 56, 58.
[30]马述强:“巴勒斯坦就耶路撒冷问题与梵蒂冈达成协定”,载《光明日报》2000年2月17日。
[31]“梵蒂冈说以色列无权占领圣城耶路撒冷”,
[32]李永群等:“欧盟重申耶路撒冷应成为巴以两国首都”,载《人民日报》2009年12月10日。
[33]谌融:“欧盟支持奥巴马呼吁巴以和谈以1967年前边界为基础”,参见中国日报网2011年5月23日。
[34]吴思科:“中国不考虑加入中东‘四方机制’”,参见人民网2013年6月21日。
[35]“习近平同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举行会谈时强调 中方坚定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事业”, .
[36]唐见端:“中国努力为巴以恢复和谈助力”,载《文汇报》2013年5月6日。
(马丽蓉,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