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和解政策困境中的耶路撒冷问题

巴以和解政策困境中的耶路撒冷问题

摘要: 造成巴以和解政策困境的原因极为复杂,在耶路撒冷被国际与地区势力政治化的博弈中,耶路撒冷问题衍化为巴以和解政策困境的关键:两个耶路撒冷话语体系的冲突、两个耶路撒冷圣城之子的身份冲突、从“异教徒”到“敌人”意象的相互构建及美欧耶路撒冷政策的博弈等。因此,进一步加强“耶路撒冷共识”的话语建设、在中东“四方机制”基础上加强巴以和解机制建设,以及在“劝和促谈”基础上构建中国式治理模式等均成为破解巴以和解政策困境的应因举措。

关键词: 中东和平;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以色列;外交政策;全球治理  

尽管“中东地区近两年经历了大变革、大动荡,使得巴勒斯坦问题受到一定冲击,有被边缘化的感觉,巴以和谈也处于停滞状态。但是,巴勒斯坦问题仍是影响中东全局的核心问题,该问题不解决,会对中东地区其他问题产生不利影响”[1]。谋求早日解决中东和平问题,除继续加强国际社会的外力推动外,更应立足巴以双方的内因驱动,尤其要正视巴以陷入和解政策困境这一事实,其原因极为复杂,但在耶路撒冷圣城被国际与地区势力政治化的博弈中,耶路撒冷问题衍化为巴以和解政策困境的关键,再次印证了耶路撒冷问题对中东和平进程具有全局性影响意义。

一、巴以和解政策渐入困境:耶路撒冷圣城地位悬而未决

“政策就是对已经出现、正在出现或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事件所确定的行动方针和行动规则,以及对行动后状况的解释”[2],主要包括目标、意图、行动、规则等要素。巴方欲借和解政策实现建国目标,以方想用和解政策达到安全目的。但在和解政策制定、实施与评估中却受诸多因素牵制而陷入困境。

巴勒斯坦的和解政策主要由法塔赫对以政策、哈马斯对以政策等组成:(一)法塔赫最初主张通过武装斗争打倒犹太复国主义,解放全部巴勒斯坦领土,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民主国家。自20世纪八十年代后,法塔赫逐渐趋于温和、务实,同意在“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基础上以外交和政治斗争方式建国,且主要通过承认以色列的存在、积极参与中东和谈、利用入联推动建国,以及加快内部和解进程等方式落实和解政策;(二)哈马斯主张通过武装斗争解放“全巴勒斯坦”土地,拒绝承认以色列生存权利,哈马斯领导人亚辛提出“三不”方针(不解除武装,不同意停火,不加入巴勒斯坦新政府)与哈马斯采取自杀式爆炸的极端斗争方式等破坏了巴以和平协议的顺利实施。亚辛等领导人被杀使得哈马斯为摆脱生存危机调整战略,参加2006年1月巴立法委选举获胜后签署“狱中协议”,在承认以色列问题上采取模糊立场。尽管哈马斯开始与法塔赫谋求联合执政,又在对以立场上出现趋软迹象,但哈马斯与法塔赫的分歧依然突出,且主要包括:1.两派坚守的未来巴勒斯坦国的首都为东耶(法塔赫)、全耶(哈马斯);2.两派和解方式不同,前者主张采取和平谈判方式,后者仍坚持武力抗以立场;3.两派在“两国并存”问题上未从根本上达成共识。因此,法塔赫与哈马斯的和解立场能否真正统一、和解政策能否全面落到实处并能长久维持都充满不确定性。内部和解是外部和解的基础,内部矛盾致使巴勒斯坦和解政策陷入双重困境。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