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净琉璃文乐木偶戏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净琉璃文乐木偶戏

净琉璃文乐木偶戏起源于江户时代(1600年前后),是15世纪流行的一种叙事的净琉璃艺术与木偶艺术的结晶。净琉璃的剧情主要有两个来源:封建时代的历史剧;揭示感情与社会责任之间冲突的当代戏剧。净琉璃文乐木偶戏是日本最主要的传统舞台艺术形式之一,集说唱、乐器伴奏和木偶剧于一体。是日本四大古典戏剧之一。2003年净琉璃文乐木偶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代表作名录。

净琉璃文乐木偶戏起源于江户时代(1600年前后),是15世纪流行的一种叙事的净琉璃艺术与木偶艺术的结晶

净琉璃文乐木偶戏起源于江户时代,是15世纪流行的一种叙事的净琉璃艺术与木偶艺术的结晶

在日本,木偶戏有很多种类和名称,如人形剧、操剧、操人形以及后来的文乐等等。每一个名称都有自己的来源,在演出形式和内容上也各有特点,但都属于傀儡戏。在这些傀儡戏中,最主要的一种就是净琉璃文乐木偶戏。

文乐又称人形净琉璃,日语里人形即木偶;净琉璃是指由日本三弦伴奏的说唱。因为叫文乐的剧场木偶剧演得最红最持久,文乐两个字听上去又雅,官方便正式把木偶表演艺术定名为文乐。日本的木偶戏多是给成人看的正剧,木偶也比较大,有真人的三分之二,所以一个人操纵不了,要三个人。主要表演者操纵木偶的头部和右手,左助手操纵左手,第三人专门操纵腿脚。这样一来比一人操弄更逼真,连古装女人柔美的一颦一笑都表现得惟妙惟肖。但是对配合的要求很高,操纵木偶的人也就无暇分神配音,而由在舞台侧台上端坐(实为端跪)的专职说唱人解说。说唱可以说是文乐演出的灵魂,说唱人称为太夫,像我国的评书艺人,一个人要表现出所有剧中人的人物性格、生离死别,还要表现风声鹤唳、烘托气氛。时而抑扬顿挫、时而缠绵悱恻、时而仓劲雄浑、时而荡气回肠,具有惊人的表现力,把剧情烘托得起伏跌宕、扣人心弦,让本来面无表情的木偶仿佛都有了生命,紧紧揪住了观众的心。即便是语言不通的外国人也极受感染。 

人形净琉璃是配合“太夫”的道白和三弦的音乐,用木偶演出的戏剧。

人形净琉璃是配合“太夫”的道白和三弦的音乐,用木偶演出的戏剧。

人形净琉璃是直接萌生于奈良时代末期平安时代初期的“古净琉璃”,镰仓时代无文献记载,到了室町时代初期,《见闻异记》等文献出现“手傀儡”这个词,即明确用手操作木偶,成为表演猿乐能和曲舞的有机组成部分,出现了作为自由职业者的木偶艺人。室町时代后期,将木偶艺人组织起来,隶属于寺院神社,作为寺院神社节日的助兴表演。于元龟元年(1570年)从中国经琉球传入了“三味线”(即三弦琴)。当时的文献《言经卿记》记有“净琉璃等,三味线弹之”的事,说明表演木偶戏已由古净琉璃与三味线伴唱伴奏。这三者结合,提高了技艺的水平,于是“人形净琉璃”作为一种独立的戏剧形态便诞生了。也就是说,木偶净琉璃是日本一直特有的在三味线和净琉璃配合下的木偶剧。先就净琉璃来说,初期的净琉璃以“平曲”(琵琶法师说唱《平家物语》,简称平曲)、“幸若舞”(叙事歌谣并伴以简单的舞步)等古代艺能为母胎,并吸取谣曲等要素,是一种说唱词章,像“平曲”一样由琵琶伴奏,只具素朴音乐性的说唱故事形式,题材狭窄,且取自幸若舞曲等,缺乏戏剧性。其后净琉璃的发展,与傀儡戏、三味线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使净琉璃、傀儡戏、三味线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于江户时代元禄年间(1688—1704年)通过竹本义太夫、近松门左卫门的努力,形成“义太夫曲调”——净琉璃一派。近松词章用义太夫曲调表演,融通了“净琉璃本”(剧本)的文学性、“净琉璃曲调”的音乐性和操净琉璃(木偶戏)的戏剧性,创造了一种日本民族独特的崭新的戏剧形态——木偶净琉璃。以此为界,此前称为“操净琉璃”即“古净琉璃”,此后成为“义太夫曲调净琉璃”即“新净琉璃”,一般称作“木偶净琉璃”。

责任编辑:高潮,蔡燕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