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讲话要多些“干货”

领导讲话要多些“干货”

“能不能不用‘提速、打造、高地、战略平台、突破性’这样的词,话说得再朴实些、再真诚些,相信听众的掌声也会更响亮些。”这是武汉市长唐良智最近在一次市政府常务会议上讲的。说群众听得懂的话,说更“接地气”的话;也是一种群众路线,一种联系群众。(据12月20日《人民日报》)

领导改进作风,贵在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领导改进作风,首先体现在领导的讲话上。要从领导讲话、做报告开始改进作风。讲话、报告,乃至理论辅导,要让群众听得进去,才管用,才有用。讲话、报告,既要“接天线”,又要回应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干货”要多,副词形容词能少就少,“高高的”、“狠狠地”就省了吧。

诸如“提速、打造、高地、战略平台、突破性”这些词,很有高度,常见于《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经常出现在领导的讲话中,却不是群众的口语。尽管这些词很华丽,很生动,却并不一定能够赢得群众发自内心的掌声;就是有些掌声,也多是出于礼节,并不是内心的真实声音。因为群众最实际,对于哪些事应该做,应该怎样做,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应该达到什么结果,说到了群众心里,群众才会发自内心的响应。不是语言越华丽,就越能提振精神;也不是语言越华丽,就越能彰显决心和干劲;华丽的语言,往往会给人华而不实的印象。

新一届中央领导具体,很注意用群众接受的语言讲话。比如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有一个特点:善于用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方式同频共振、凝聚共识;善于用大白话、大实话和群众语言深入浅出、解惑释疑;善于用聊天式、谈心式语气娓娓道来、触及心灵;善于用凝练、高度概括语言提纲挈领、大开大合;善于拿问题开刀,拿现象作靶开诚布公、振聋发聩;善于用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元素广征博引、纵横捭阖;善于用诗的语言抒发大情怀、展现真性情;善于用可亲可敬、平易和蔼又从容淡定、沉稳大气的肢体语言和语态眉宇传神、灵动善融。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这种语言风格和特点,让人感到很亲切,很实在,很有吸引力,很有感染力,很有感召力,很有亲和力,很能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中央领导朴实、平实、口语化、脱稿的讲话风格,使之更加“亲民”;有人说:这也是践行群众路线,这也是密切联系群众。领导讲话力戒“大词大话”,是因为他们熟悉群众,了解群众,理解群众;对纠正领导干部讲话中存在的官话、套话、大话、空话等不良风气,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引领作用。

有人说:有什么样的作风,就有什么样的话风。这话不一定全面,却不无道理。你让一位不愿深入群众、不熟悉群众、不了解群众的领导讲话,他们就有可能“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体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于是,有人又说:讲话是一门功夫。这门功夫,来自你熟悉群众,熟悉情况;讲起话来,才能说到群众心坎上,说到问题的要害处,让群众有所感动,能够接受,颇有感触。

文章不是越华丽越好,讲话也不是越深奥越好。讲话,既是一位领导思想观点和能力水平的展现,也是一种领导艺术和技巧的反映,同时也是一个人思想、立场、态度、方法和感情的表达。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向聆听对象学习,你在讲话时,才能真正“说得上去、说得下去、说得进去”;使讲话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强讲话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感召力。

“文风朴实、简约大气”,是一门真功夫。没有在群众这所“大学”学习过,没有和群众建立感情联系,没有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你的话就很难说到群众内心深处。“干货”多一些,华丽的辞藻少一些,副词形容词少一些;不是你没有水平,而是说明你有真本事。(作者单位:河北省滦南县商业局)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