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也存在中等收入陷阱威胁
构成中等收入陷阱威胁的所有变化和因素,都在目前的中国并存。增长方式、创新能力、收入分配的问题亟待解决。
但刘伟也不否认新阶段也面临不少挑战。挑战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供给方面和需求方面。
当谈到供给方面的挑战,刘伟表示核心竞争力的改变影响不小。
在过去,我国的主要增长方式是动员大量低廉的要素投入到经济中,扩大经济规模,带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竞争力是成本低,要素便宜,忽略了劳动力、土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国际市场上,因为成本低,有竞争优势,带动经济迅速扩张,从而带动就业,带动国民收入增长。而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后,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出现,要素成本上升,劳动力转移成本提高,我国的增长方式必须改变,不能再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量的扩大带动增长,而应该实现主要依靠要素效率和全要素效率的提高来带动增长的转变。否则,通货膨胀难以规避。
刘伟认为,需求方面的变化简单分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投资需求的增长取决于国家的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如果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不够,投资需求将会面临尴尬的局面。投资方在资本市场上找不到新产品的投资项目。面对没有新产品开发,没有产业升值空间,和发达国家不再继续转移新产品、新项目的局面,低水平的重复投资,会造成产能过剩。这就是所谓的投资需求疲软。
消费需求到现阶段面临的考验是国民收入分配是不是合理,如果国民收入分配两极分化严重,社会的消费倾向就会降低,国民对未来没有信心,进而增加储蓄,不敢消费。这两方面都会导致需求疲软。
刘伟说,一方面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性机遇,现代化的目标离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近,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一个深刻的挑战,构成中等收入陷阱威胁的所有变化和因素,都在目前的中国并存。
不能用紧缩银根对付通货膨胀
现阶段中国经济失衡的主要问题是,通货膨胀压力与经济下行危险双重风险并存。解决这两个问题要求的宏观政策方向是相反的,因而增加了当前经济失衡的复杂性。
在谈到中国当前经济增长失衡问题时,刘伟称,这并不是现阶段才出现的特殊问题,具有很长的历史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失衡问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8年这二十年。除了个别年份外,在将近20年时间里,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下的经济增长的主要失衡是短缺:需求大于供给。根本原因在于当时中国社会处于一个短缺的年代,整个社会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值非常强烈,稍有风吹草动人们可能就去抢购,于是形成通货膨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