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改革对中国发展之意义

刘伟:改革对中国发展之意义

中国经济50人论坛、新浪财经和清华经管学院联合举办的新浪·长安讲坛第243期日前召开。论坛成员,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刘伟发表了题为“改革对中国发展之意义”的主题演讲。刘伟认为,在连续30多年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中国最乐观能在2030年回到经济总量世界第一的位置。但面临当前的通货膨胀压力和经济下行威胁的双重考验,能否实现发展,根本在于转变发展方式。

中国从未如此接近现代化

从2010年算起,给中国十年时间,中国可能实现从当代上中等收入国家向当代高收入国家的转变。

刘伟从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可喜成绩开始讲起。他表示,根据可拿到的中国改革开放34年以来的年度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增长保持了平均每年9%以上的高增长速度,创造了当代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在中国之前,不乏大国经济维持20年平均每年9%以上的高速增长先例,但中国是连续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首创者。

这样的经济高速增长促进了中国经济规模的改变。刘伟说,从G D P总量来看,到去年年末,中国的G D P总量第一次突破了50万亿元大关,达到了51 .9万亿元人民币。按照不变价格计算,较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提高了24倍左右。51.9万亿元按照最近三年的平均汇率来换算是8万多亿美元,占全球G D P的比重为10.4%,排在世界的第二位。

而从人均G D P水平来看,2012年年底按13 .4亿人算的话,51 .9万亿的G D P的总量,人均G D P折算下来在3.9万元左右,实现了这34年来中国人均G D P平均每年8 .7%的增长,这个速度也创造了国际人均G D P增长的记录。按照不变价格计算,比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提高了17倍左右。

同时,在这35年里,中国完成了两次历史性的转变。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于1998年完成了从低收入穷国到下中等收入国家起点的转变。而到2010年,又一次实现了从当代下中等收入国家到当代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转变。

刘伟分析,当代达到人均12475美元以上的高收入国家有70个,从历史经验来看,这70多个国家实现从上中等收入到高收入阶段的穿越年份不同,但绝对历史上用的时间平均是十二年零四个月。历史证明,人口大国从上中等收入到高收入的穿越用的时间要短一些,平均为十一年零九个月。也就是说,大国经济起飞前的准备比较麻烦,需要积累的条件,克服贫困的难度比较大,但是它一旦克服了贫困,到了工业化城市化后期,冲击力度会远远超过人口小国。这就预示,中国现在面临一个可望可及的机会:从2010年算起,给中国十年时间,中国可能实现从当代上中等收入国家向当代高收入国家的转变。

如何把握机遇,刘伟提到了两个关键的节点。

第一个节点是2020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前后,我们要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

刘伟认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内容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包括经济的数量和质量。数量方面主要指的是G D P的经济规模,包括总量和人均两个方面。中国目前提出了两个倍增计划:到2020年按不变价格计算,我们G D P的总量要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到2020年按不变价格计算,人均G D P的水平要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实现这个变化有一个条件,就是要求中国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要达到7 .16%。刘伟说,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已经发生的实践上看,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一速度的实现是没有问题的。但在质量上,中国还要实现结构变化,也就是十八大报告提到的“新四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

第二个节点是2050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前后,我们要建成民主富强、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赶上当代一般的发达国家。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