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让教育充满更美好的希望(3)

高考改革让教育充满更美好的希望(3)

——中国教育报理论周刊教育科学版“高考改革论坛”综述

在考试制度改革方面,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建议处理好四对关系:“考试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要紧密结合;统一考试与高中综合评价改革要密切结合;考试内容与考试方式改革要紧密结合;考试改革与招生录取模式改革要紧密结合。”

《决定》指出,考试招生制度要“探索专业机构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董洪亮认为,高考应该社会化,“考试机构是接受地方政府或者高等学校委托的社会服务机构。高考模式、参加高考的模式等,不能仅仅由教育行政部门决定,公众、高校、专业机构、参考者个人的意愿也会发挥作用”。江苏省无锡锡山高中校长唐江澎则建议:“把高考改革提升到国家战略上来关注,实行免费考试制度,由国家支付高考命题、试卷印刷、考试组织和评卷阅卷等成本。”

多位专家提出,增加高考的次数,给学生更多选择。这其实与“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是紧密联系的。张武升建议,要为学生提供多次高考机会,例如每季度一次,成绩一年有效。王殿军则建议,高考每年由一次变为两次,分为高校招生资格考试和能力考试。

一些专家尤其提到科目改革。田慧生提出,把一些科目如英语,由基本高考科目变为水平测试,一年进行多次考试。王殿军建议,由教育部考试中心设立专门的英语测试机构,统一负责组织全国的高中生英语考试,每年可以安排4至6次考试。

分类考试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田慧生说:“应在统一考试框架内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分类考试。目前,重点院校、地方大学和专科院校录取考试采用一张试卷,虽然分数线不同,但没有体现出针对性。”

考试科目改革极为重要。江苏省启东中学校长王生说,如果高考科目设置不合理,就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的人才选拔、创新人才培养,直接影响国家未来的发展,也会导致当下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出现诸多问题。王本中认为,高校自主招生应减少考试科目。王殿军建议,高校招生资格考试全面考查学生综合学业水平,强调文理并重、学科均衡发展理念,有效避免高中过早进行文理分科。

不少专家“剑指”高考命题。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黄光扬认为,高考命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有些科目题目的阅读量偏大,与题目满分值不对称。二是小题目大障碍,故意提高与测量目标无关的答题障碍。三是有不少内容关联、责任连带、评分株连式的分步解答题目。四是叠加捆绑式选择题和分值偏大的选择题,违反了选择题编写原理,即“题目多些、分值少些”。另外,他建议改进现有高考科目考试大纲的编写,使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考科目考试标准。

有考试便有应试,但应试之甚,已成痼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晓辉认为,应该创新考试方法,比如,适当增加考试题量,延长考试时间,从而降低每个考题的权重,保证考生能力的全面发挥等。

要改变教育的应试倾向,不妨在“考试”上下功夫。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提出了一种“以毒攻毒”的方式:“如果高考题目中有相当多的题目需要考生有批判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才能完成,那么中学、小学乃至幼儿园都会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这样一来,高考就从“应试指挥棒”转化为“素质教育指挥棒”,带动全国教育系统重视素质教育。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