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让教育充满更美好的希望(4)

高考改革让教育充满更美好的希望(4)

——中国教育报理论周刊教育科学版“高考改革论坛”综述

3.招生制度改革 逐步推行多元录取机制

《决定》指出,“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高校选拔新生的方式,事关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事关国家人才战略。

招生制度要回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谢维和建议,对于大部分普通大学和高职院校,可实行申请入学,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及其综合素质评价替代高考,作为大学选拔和录取新生的主要依据。中国人民大学前校长纪宝成建议,将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两大体系,同时相应设立两类不同的国家统一高考。

招生制度要体现教育公平。福州一中校长李迅认为,除谢维和提出的高校三种入学途径外,还应注意指标分配的区域性和选拨的多样性。可将条件落后的乡村高中学校归为一个区域,985高校和其他211高校等均应划出一定名额给这个区域的学生。大学录取机制应更自主开放。张武升建议,把高校每年增加的招生指标、特别是部属院校增加的招生指标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数量挂钩,流出地指标少增加甚至不增加,流入地多流入、多增加。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刘次林则建议高校招生名额根据实际情况公平分配,京沪考生,没有考到必需的分数就不能留在本地,外地考生通过平等地参与竞争,可以选择在任何地方就读。大城市的部分青年离开故土,走向全国,有利于了解真实的国情。全国各地多元化的青年才俊走进大城市,有利于改造城市人口的生态结构。

招生制度改革要有利于消除“升学率崇拜”,有利于高中教育的健康发展。江苏省泰州中学校长蒋建华建议,高考选拔方式多样化、层次化,把与高考有关的数据模糊化、保密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科学化。他说:“现在,因为选拔方式太单一、评价标准太单一,评价学校往往只看分数、升学率和尖子生,各项数据一目了然,自然容易排队,客观上助长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唐江澎说:“实现录取多元化,把高考“折腾”得样数多些,能为高中教育提供改革空间,为不同的人才设置不同的课程,让学生学到感兴趣的、有用的东西。”

招生制度要促进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谢维和、张武升等人均建议对于在创新、创造等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学生采取推荐入学,甚至免试。

招生制度的功能要由单维转向多维,既有利于高校招生“选拔”,又有利于学生“选择”。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张才生认为,现行高校招生录取环节,如学校批次设计、志愿结构设置、投档方式等,都可以从学生利益出发重新设计。

招生录取方式的多元化,必然要求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除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评价方式?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