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将会是深化改革的基础之年

2014年将会是深化改革的基础之年

——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朱善利

核心提示:我国改革的总体思路应该是能交给市场来解决的都交给市场,政府只负责公共产品的提供以及在市场失灵后进行调节。这就需要政府转变自身职能,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同时将工作重点放在社会调节上,制定出严格的质量、健康、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社会标准,通过这些标准来约束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

2013年中国经济总体运行情况如何?政府在政策上与以往相比有哪些变化?2014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会在何处着力?改革将在哪些方面率先打好基础?

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朱善利。朱善利认为,2013年我国经济总体运行平稳,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更注重长期效应,减少了对经济的过多干预。而2014年会是我国推动深化改革的基础之年。

2013:经济总体平稳

宏观政策更有新意

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我国宏观经济的总体运行情况如何?

朱善利:2013年我国经济总体运行平稳,前三季度的经济增长达到7.7%,经济增长超过7.5%的下限目标不会有问题。而对于经济运行区间上线的通胀率,我国政府2013年年初计划将通货膨胀控制在3.5%以下,事实上2013年前11个月只有四个月的CPI超过3%,所以全年的通胀调控目标可以实现。

中国经济时报:在过去的一年,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上是否有不同于以往之处?

朱善利: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为经济发展设定了运行区间,在区间内政府不会出台政策干预经济运行。一旦超出运行区间,中央政府才会采取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这是政府在经济政策方面的一个变化,也是比较正确的一种做法。经济运行具有一定的规律和周期性,作为经济管理者的政府不应该在经济一出现问题时就马上采取干预措施,这样会影响经济本身的运行,导致更大的问题出现。

2013年的6月和12月先后出现了两次规模不同的“钱荒”,这是多种因素叠加引起的。但政府并没有因为市场上的短期流动性不足而加大货币的发行力度,而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向市场注入短期流动性。过去,我国经济运行中一旦出现流动性不足,政府就会通过增发货币来增加流动性,这虽然在短期内解决了一定的问题,但也会导致通胀和流动性过剩,从而引发更大的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除了直接针对宏观经济的政策,2013年还有哪些政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朱善利:市场的效率是最高的,所以凡是能通过市场来做的事情政府就不要干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一个亮点。另一个亮点是要求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明确提出了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这两点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产权明确是分工和交易的基础,在产权明确后就可以通过市场进行交易来提高社会总体的经济效益。

另外,政府在过去的一年下放和取消了一大批行政审批权,减少了对经济的行政干预。过多的行政审批不利于推动创新,国外很多创新型企业在成立之初都是很小的企业,如果按照之前对企业如此严格的审批标准,这些企业大多很难通过审批。所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是政府在管理方面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未来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应继续,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