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推动内陆扩大开放(2)

黄奇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推动内陆扩大开放(2)

在“硬件”方面,对国家而言,要加强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对地方而言,要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发展多式联运。一是发展江海联运,畅通长江黄金水道,开行“五定班轮”。二是发展铁海联运,提高铁路货运能力,开行内陆直连沿海港口的“五定班列”。三是发展陆海联运,开辟通达东南亚、南亚腹地和印度洋沿海的国际公路物流大通道。四是发展国际航线,增开内陆直飞世界各地的客货运航线,实现内陆与沿海通过航空货运“等距离、等成本”地开放。

创新大通关制度,促进内陆对外贸易便利化

“大通关”是内陆开放高地的必备要件。我国现行通关制度对内陆开放不太有利:一是口岸管理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协调难度大,加上内陆地区外贸体量很小,难度更甚于沿海。二是通关环节多,规章制度、操作程序各不相同,分别执法和作业,企业通关成本高,由于内陆还要协调与沿海、沿边口岸的关系,大大增加了企业成本。三是现行执法平台封闭运作,通关管理信息自成体系,企业需向不同的机构多次申报。内陆的出口货物一般要到沿海换装、集拼,电子申报数据核对费工费时,获得出口许可的时间严重拖延。

全会提出“推动内陆同沿海沿边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切中了问题的要害。扩大内陆开放,关键是要建立全国大通关制度。一是整合口岸管理相关职能,货物进出实行海关“一口对外”监管,旅检实行“边检管人,海关管物”。二是通关和口岸形成协同高效的“一卡通”平台,海关、质检、税务、边防、海事等部门实现“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三是尽快增设内陆水运、铁路一类口岸。

优化内陆保税区功能,搭建服务内陆开放大平台

全会提出,内陆要通过建设保税平台扩大开放,并创造条件升级为自贸园区。实践证明,内陆和沿海一样可以建好、用活保税区。一是要体现保税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用足、用好、用活保税区加工贸易的政策。比如,开展“委内加工”,推动区内代工企业承接区外品牌商订单。试点“区中园”,推动加工贸易企业、跨境电商企业等在区内开展一般贸易和保税贸易,促进形成特殊的产业链和集群。针对内陆保税区加工产品内销较多、零部件本地配套等特点,试行选择性征税。建立产品核心料件的集散分拨中心,提升产业集群协作、配套程度。二是要拓展保税贸易、服务贸易、自由贸易的服务功能,利用现代信息、电讯技术在保税区内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要大力发展对物流距离不敏感的大数据、软件外包、跨境电子商务、保税维修测试等业态,同时开展进口商品保税展销,改变高档品进口渠道窄、环节多的弊端,把大量出国旅游购物消费留在国内。三是要打造保税区的升级版,从仅局限于海关货物监管范畴延伸至在贸易、投资、金融、航运、税收等领域都实行特殊管理体制、政策,努力发展成为内陆自由贸易园区。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