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转型·发展(2)

改革·转型·发展(2)

——2013年宏观经济运行回顾与2014年展望

核心提示:中国经济2013年的扩张主要源自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负债继续膨胀,实际利率上升,但生产者价格下跌,利润收缩,实体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加剧了结构的不均衡。随着2014年外需复苏及新增投资,新的一年宏观形势可谨慎乐观,但依靠土地城市化来驱动持续增长的难度在加大。政府债务总量可控,但地方政府和企业债务增长速度过快,流动性风险带来的偿付压力不小。随着新一轮改革的启动,2014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将集中在政府自身变革、化解风险、修正房地产行业定位、改善供给机制及改革货币金融体系等方面。

2014年经济展望及面临的风险因素

2014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7.5%,符合“十二五”的规划目标。经济增长面临着结构减速的压力,仍不得不倚重于传统的投资驱动模式,投资增速将适度提升。消费难有大的起色,不过网购、信息类消费的快速发展值得关注。2014年发展中的积极因素,如新一轮改革的启动与政策落实、上海自贸区推进、国资改革、各省市自贸区“竞赛”、人口政策调整、金融深化、国际经济合作等,都是需要关注的焦点。

外需增长可能是一大亮点。美国经济强势回升将带来外需扩张,日本与欧盟都在继续复苏中,因此出口比较乐观。但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2010年—2013年10月份中国实际有效汇率和名义有效汇率已经分别上升16.3%和12.1%,这对中国的出口竞争力形成了极大挑战。同时随着加拿大、波兰、以色列、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国家的房价持续上涨,新一轮的国际房地产泡沫正在加速膨胀,再加上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极低的资金成本,会不会像2008年的美国一样引发另一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还有待观察。

物价方面,由于2013年的翘尾影响非常小,且货币扩张被资产价格上涨吸收,因而2014年消费物价水平预计为2.5%,PPI仍为负,实体经济通缩的挑战依旧。

稳增长仍需靠投资驱动与货币释放,同时还要外部需求继续改善。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主要国家都经历了一轮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过程。危机之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尚不足1万亿美元,到2013年12月23日却突破了4万亿美元大关,占GDP的比重达24%。日本、英国和欧盟的情况也类似。但中国的情况更甚。近年来我国M2存量呈现“加速”上涨态势。2008年还未达到50万亿,但在其后的5年,M2每年跨越一个十万亿级台阶,2013年突破110万亿元。高M2当然与高储蓄率、高间接融资比重有关,大量的储蓄存在银行,又从银行存款转化为银行贷款。在货币增速超过实体经济需要、实际利率长期偏低的情况下,巨额资金追逐具有金融属性的资产,使得房地产等部门快速膨胀并出现泡沫,同时物价上涨压力也一直存在。中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占GDP比重一度达67%,近两年这一膨胀势头出现收敛,但目前约57%的比重仍是各国最高的。金融体系的扩张依旧,预期2014年信贷、股票及债券融资都会有较大增幅。2014年稳增长如保持7.5%的水平,社会融资总规模需要达到19万亿的水平,新增贷款要突破10万亿。金融的全面膨胀在拉高经济杠杆和资产价格水平、保证了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剧结构的不平衡,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与房地产、基建投资加速以及金融扩张同步的,却是制造业部门的深度调整以及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减速,且风险不断累积。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2007年—2012年中国的非金融公司债务率、家庭部门的债务率(各自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上升较快,分别增加了38个百分点、11个百分点,此格局与发达国家的私营部门去杠杆化、自我修复和再平衡趋势正好相反。而政府部门的潜在债务压力也不小,根据最新的审计署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政府的债务与或有负债达到了30万亿元。

现阶段的资源配置体制是上述困境的根源,而与房地产投资加速扩张相配合的土地财政体制是典型体现。2013年,土地财政收入将突破3.3万亿,占地方财政的50%,单月土地出让金增幅甚至达到150%。解决土地财政波动与依赖势在必行。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