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转型·发展(3)

改革·转型·发展(3)

——2013年宏观经济运行回顾与2014年展望

核心提示:中国经济2013年的扩张主要源自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负债继续膨胀,实际利率上升,但生产者价格下跌,利润收缩,实体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加剧了结构的不均衡。随着2014年外需复苏及新增投资,新的一年宏观形势可谨慎乐观,但依靠土地城市化来驱动持续增长的难度在加大。政府债务总量可控,但地方政府和企业债务增长速度过快,流动性风险带来的偿付压力不小。随着新一轮改革的启动,2014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将集中在政府自身变革、化解风险、修正房地产行业定位、改善供给机制及改革货币金融体系等方面。

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建议

考虑到长期以来政府干预所产生的宏观成本和风险,并针对结构性问题进行进一步改革,政策上建议考虑如下思路:

其一,简政放权,政府目标从“投资增长型”转向“服务型”,加大政府自身改革力度。随着赶超阶段的政府动员型经济体制已不可持续,政府应平衡短期和长期利益,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的要求,转变目标和职能,简政放权,减少干预,从对物的投资转变为对人及市场环境的投资,引导经济升级,履行其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让市场真正起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其二,防范风险,修正房地产行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支柱产业的定位。当前经济面临着资产负债表扩张与实体部门利润水平收缩的“双重危局”,房地产面临着泡沫挤出的风险,中长期内无法扭转经济结构性减速的下行趋势。随着高地价与高房价维系难度的不断增加,劳动力成本和征地成本也在不断上升,金融扩张与投资增长维持的“自景气”必然会越过临界点而崩溃。因此在政策上,一方面应下决心挤出经济泡沫,加大债务风险的应对力度,另一方面应减轻对房地产的依赖,保持制造业人力成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增长,强化人力资本优势和创新优势。

其三,改善供给机制,带动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和升级。首先,应积极推进财税政策改革,将政府税收结构由目前以间接税(流转税)为主调整为所得税为主的方式,增加居民直接纳税比例并与社会保障体系的支出直接关联,使相关财政支出阳光化。其次,应打破行政垄断,增加有效供给,避免因垄断和市场禁入所引起的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而部分行业供给短缺的现象,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供给基础设施与第三产业(如金融、医疗等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第三,提升公共物品供给水平,鼓励金融创新及发展新型政策性金融体系,支持包括保障住房在内的公共产品供给以及相应的金融支持。

其四,改革金融体系,提升市场与要素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首先,制度安排上迫在眉睫的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核心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定价与风险管理能力,硬化金融机构的预算软约束,从而减少套利空间,避免信用与货币在金融体系中空转、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以及金融市场复杂化造成的融资成本高企、融资效率低下,降低实体经济的真实融资成本。第二,应促进金融机构的市场化竞争,逐步降低国有银行体系的市场份额,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第三,需要提升直接融资的比例,让资本市场有效配置资源,降低制造业企业的杠杆率。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