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3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5)

盘点:2013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5)

热点 9: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及其翻译研究

■入选理由 2013年,中国当代文学的跨文化传播及其翻译研究被提升到比以往更为关注的层面上来讨论,主要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与研究中国当代作家及其作品在异域不同语境下的翻译与接受现象。相关学者采用统计列表、问卷调查、抽样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当代主要作家及其作品的不同语种翻译与接受现象做出了初步的研究分析。2.一部分文章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中国当代文学在翻译的推动下在海外所遭遇的如何传播的问题。全球化时代的当代文学书写不再是作家本土化的私语性表达,而是在文学创作的自觉中能够把支撑民族自信的文化风俗及其世界性元素整合为一体,这种世界性书写对于把中国当代文学翻译为多种异域语言提供了最大且恰切的接受性可能。3.部分学者开始从翻译研究的视域讨论中国当代文学向海外传播的问题与路径,并以此形成了一系列的问题意识:如西方译者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的选择立场,译者的跨国文化策略;中国当代文学向海外的传播,是依凭中国本土的译者还是依凭外域汉学家的问题;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翻译中所呈现的创造性书写与过度性书写问题;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坚守异化翻译还是接受归化翻译的问题等等。上述问题的深度化讨论已经初步关涉到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翻译伦理学的逻辑关系等。

■专家点评 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及其翻译研究作为2013年中国学界的热点,已经取得了一些含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从中国知网上检索可以看到近百篇与此相关的报刊论文和硕博论文,相关的著作也有出版。所存在的问题是,这一研究热点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视域及其方法论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必须要走出纯然的本土性批评,以更为宽阔的研究视域有效地面对国际学界,并且西方四十年来所积累的翻译研究理论等也应该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者所必备的知识结构,这也要求学者们在国际工作语言上有自我调整的自觉。虽然这一热点还是初步的崛起,但其中蕴含着强大的理论蓄势,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及其翻译研究在未来几年的持续性讨论提供了卓然且必要的准备。这也必然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进一步走向国际化,最终与国际比较文学研究接轨且形成交集。

(点评人杨乃乔,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热点 10:钓鱼岛历史文献的发掘与解读

■入选理由 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挑衅行动,促使钓鱼岛争端迅速升级,钓鱼岛问题也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历史学者们运用历史学和考据学等方法,从历史文献、历史地理及中外关系史等若干领域对钓鱼岛问题进行了如下全面而深度的论述:1.学者们通过充分发掘和考证散见于中外古籍中关于钓鱼岛的历史文献及相关古地图,证明钓鱼岛最初是由中国人首先发现、命名、开发和管辖的,钓鱼岛主权属于中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学者们根据翔实的档案和史料,阐述了日本利用中国近代一系列内忧外患无暇顾及之机,非法窃取钓鱼岛的过程,从而有力地反驳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歪曲历史的行径。3.学者们对与钓鱼岛问题密切相关的琉球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考证关于钓鱼岛的所有文献记述,无不证明钓鱼岛一直被记载在中国海疆之内,并非“无主地”,不是琉球的一部分,更不是日本的一部分,而是中国的领土。这些都为中国拥有钓鱼列屿主权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专家点评 钓鱼岛问题由于涉及国家主权和历史问题、法律问题及其敏感的现状成为一个社会热点,也成为过去一年来中国学界研究的热点,一年来有大批新的学术成果面世,涉及历史、国际法、国际关系等学科领域。在这些研究当中,引人注目的是对钓鱼岛文献的发掘与解读,学界不满足在寻求钓鱼岛属于中国的历史地理依据方面的论述,对与钓鱼岛相关的中日关系、琉球问题等也纳入研究视野,在此基础上把钓鱼岛问题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新秩序的角度进行了深入思考。这种“问题意识”在钓鱼岛历史文献的发掘与解读中起着导向作用,除了为中国拥有钓鱼列屿主权提供坚实的历史依据外,还推进了钓鱼岛及其相关问题在学术上的研究。

(点评人熊月之,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