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同时下发通知,要求下大力气做好贯彻落实工作。由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时代和实践意义,因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思想者小传】:公方彬,国防大学教授。三次参加边境作战,荣立一等功两次,获二级英雄模范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称号。曾担任第十届全国青联常委、社会科学委员会主任,是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专家委员会成员,全军首批创新型人才培养对象,全军外宣专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约评论员。主持和参与完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在内的国家、军委、总部赋予的研究课题88项,上报中央、军委总部的内参、研究报告96份(项),发表理论文章240多篇,出版《困惑与选择》、《政治作战初探》、《人生的醒悟》、《人世的启悟》、《人类的顿悟》、《与青年谈人生》、《与青年谈成长》、《觉悟中国》、《思想的原野》等著作,共计600余万字,有26项成果获各种奖励。2004年以来,系统研究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被《光明日报》评价为该领域研究第一人。目前研究重点是“新政治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因为由此提供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经过6年多的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个发展就是由核心价值体系走向核心价值观,并且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包括12个概念在内的核心价值元素,即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说,到这时我们已经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围和空间。
《意见》是一次思想认识上的突破,不仅源于《意见》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更重要的是《意见》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12个概念由价值基础转为核心价值观,无疑是一个重大飞跃,或者说这并非简单移植,而是思想认识再深化的结果。
这样的认知和判断,实际上奠基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理与规律的把握。虽然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到明确内容不过6年多的时间,但追溯思想渊源,则贯穿于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全过程。如果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问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当属民族文化史和发展史范畴,至少可以上推至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正是因为这些思想观念源于历史、源于现实,所以总结、归纳和凝练出来当属必然,且能较快地达成共识,进而推广于全社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