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阶段

走向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阶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走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标志着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阶段,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来,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中已经走过了35年,成就举世瞩目,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页)从历史上看,任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改革,这是因为,作为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生产力总是以一定的生产关系作为社会条件,并在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作用下实现自身发展的,调整和改革与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合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条件。能不能顺生产力发展之势而有改革的自觉作为,常常决定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盛衰兴亡。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争取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由于缺乏经验,也经历了严重曲折,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上兴起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时,东亚一批国家和地区抓住机遇发展上去了,我国在闹“文化大革命”中错失了良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才拨乱反正,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坚决地实行改革开放,使国家和民族大踏步赶了上来。

历史证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大国竞争的结果,而大国的兴衰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的改革能力,当今世界,改革在世界格局形成和变化中的举足轻重作用更加突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在力图通过改革调整自己,以赢得更大的发展机遇。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上具有更大的内动力,这是中国最重要的后发优势,但是从实践上讲,这种制度性的后发优势又只有在改革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因为只有改革才能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说到底,改革是我们后发优势的基础所在。35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最主要的动力就是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大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后发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35年来,我们党靠什么来振奋民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来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什么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

今天,我们仍然要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这是因为,尽管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在人均经济水平和整体经济质量等方面,我们还与发达国家有不小的距离,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比较落后的状态还没有发生适合时代要求的根本转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根本还是要靠改革。要持续保持中国的后发优势并且有与时俱进的升级,就必须不断推进改革,提高改革的质量,才能跟上时代、进而引领时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