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阐释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关系(2)

教育经济学:阐释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关系(2)

陈晓宇提出,这一指标有很大局限,首先,它并不考虑教育规模随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未考虑经费分配的公平性,不利于公共教育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其次,政府财政收入来源并不存在与GDP挂钩的机制,客观上制约了政府财政的统筹平衡能力。再次,我国教育财政实行的是分级管理体制,各级政府预算中不可能一刀切,各个地方的具体任务和实际责任并不明确,全国的政策目标难以分解落实。

陈晓宇建议,应逐步淡化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总额比例,继续增长生均经费、生均公用经费和教师工资。中央出台替代政策,以生均经费指标、均衡指标、效率指标、学校标准化等取代目前的总量指标,并纳入地方政府的考评体系。

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服务

如何打造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学,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并从根本上保证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是该学科学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打造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学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流派,更要学派,不要‘帮派’;二是要特色,更要协同创新,不要‘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三是既要放眼全球、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崔玉平表示,在研究方法上,可以运用中国经验与事实,对已有的经典理论进行检验,找到其对中国教育经济现象解释的有效性与局限性;也可以运用中国多年积累的经验数据,开展探索性和验证性实证研究,从经验事实中探索发现新规律。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王善迈建议,首先,教育经济研究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就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教育经济理论与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服务。其次,学科发展要立足于创新,对西方的教育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是否正确、是否适用于中国需要作出明确判断,并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学。再次是为政府的教育决策与管理提供支持。如教育财政和财政收支与GDP挂钩问题、教育专项资金转移支付问题、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责任划分问题等。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