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不少农村出现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和农业兼业化、副业化现象,“今后谁来种地”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为了破解这个难题,近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鼓励发展、大力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确保农业后继有人。当前我国土地耕种情况如何?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能否化解无人种地之困境?如何处理城镇化与确保农业后继有人的矛盾?就此,光明网记者采访了华中科技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贺雪峰教授。以下是访谈实录。
“无人种地”之说有失偏颇
认识“谁来种地”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层面讲。
第一个层面是从社会舆论和媒体报道来看,我们经常看到媒体报道说当前农村“十室九空”,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因此没人种地。即使有人种地的地方,也主要是老人在种。所以,媒体的诸多报道营造出一种当前中国农村好像真的“无人种地”的感觉。
但我们华中科技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在一年中有大半年的时间是深入到基层农村去调研的,据我们调研情况显示,“谁来种地”根本不是问题。我国目前的情况是,中国9亿多农民户籍人口,有两亿多进城务工经商,留在农村的接近7亿,具有农业生产能力的劳动力和半劳动力数量也有3亿-4亿人。人多地少的情况下,说无人种地是不可信的。相反,当前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现在还有大量的农民可以种地,还需要种地,而且需要依赖种地维持生存。 所以,我个人觉得,“谁来种地”这个问题之所以看起来那么严峻,很大程度是媒体片面报道所致。
所谓无人种地的情况一般都发生在土地贫瘠、人多地少的地方。这些地区往往是高寒山区,本来就应该退耕还林。事实上,那些土地肥沃的地方,争着种地的现象是大多数,即使部分农民自己不种,将土地出租出去给其他农民种,租金也都不低。调研这么多年,并未看到无人种田、肥沃农田真的被荒弃的现象。
至于媒体报道的“老人种地”这个问题,所谓老人也主要是40-65岁为主。在今天农业高度机器化、不特别依靠体力的情况下,调研结果发现,这个年龄阶段的老人,完全可以胜任种地这个工作,而且往往由于其善于精耕细作,产量比规模经营要高。而这部分农民进城很难,打工没有优势,种田对这部分农民而言,才是赖以生存的基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