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峰:小农农户是今后农村种地主力(2)

贺雪峰:小农农户是今后农村种地主力(2)

资本下乡是与农民争利 

当前农业占GDP比例不超过10%,是相对固定的,这部分GDP担负着9亿农民生存的巨大责任,农民需要通过农业GDP来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模式。如果土地向资本经营、规模经营流转的话,客观上会占用和分享农民既有的农业GDP,剩余的GDP在这群庞大的农民群体再分享的话,对于农民而言,得到的就会更少。所以如果政策支持土地流转、支持资本下乡的话,即便是对资本有利,对农业有利,但对近7亿的农民是不利的。而且,从我调研情况来看,资本下乡种粮食没有成功的,没有高产的,没有赚钱的。

此外,小农经营与资本下乡的规模经营还有一个重大差异,即小农经营一般是精耕细作,主要靠劳动投入。资本下乡的规模经营,因为已经将农业劳动者与农业劳动对象之间的利益联系割断,而农业生产环境几乎无法监督,农业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规模经营必以资本密集来代替劳动密集,从而导致不仅是对劳动的排斥,而且带来对环境的破坏。所以限制资本下乡既是要维护农民权益,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 

农民进城失败后可返乡是中国没有出现大规模贫民窟的重要原因 

城镇化要吸收哪部分农民进城?哪部分农民应该留下来,以确保农业后继有人?我想这个过程,应该是农民自发选择、市场自发淘汰的过程。 一部分有能力,适合去城市发展的,就城镇化。目前为止,这部分群体以年轻一代的农民为主。但不是所有年轻时候进城的农民都有能力在城市立足,这部分人进城失败以后,还可以回的来。这是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很大的一个区别。其他很多发展中国家农民进城了,最后发现无法适应城市生活时,因为土地、宅基地都已经基本转让出去了,想回却回不去了,因此往往容易变为城市中的难民和贫民群体。而中国不同,这部分无法留在城市的农民群体完全可以返乡,返乡之后,同样可以通过种地维持一个基本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强于城市的贫困生活。

当前中国农村中的农民家庭,一般都存在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一家两代,既务农又务工,获得务农和务工的两笔收入,从而可以维持相对较高的生活质量。如果没有务农机会,中老年父母随子女进城,在目前农民工有限的工资收入下面,他们不可能在城市获得体面生活的基本收入与就业条件。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农民全家进城,在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上,要远低于目前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生活质量。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