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峰:小农农户是今后农村种地主力(3)

贺雪峰:小农农户是今后农村种地主力(3)

在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进城农民都很难在城市获得稳定就业和有保障的收入,农民进城往往是与城市贫民窟的扩大联系在一起的,原因与制度和政策无关,而只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无法为所有进城人口提供体面生活的收入保障。中国之所以没有大规模贫民窟,是因为中国还有广阔农村地带,农民可以从农业中获取收入,尤其是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使在城市无就业优势的中老年农民仍然可以从农业中获得收入。且进城失败的农民可以随时返回农村生活。进城成功,有了稳定就业和有保障收入,农民可以在城市体面生活下去,可以安居乐业,当然好。若达不到?那不要紧,那就返乡,因为返乡可以务农,可以在村庄这个稳定的有预期的熟人社会生活。返乡的基本人权,使中国至今避免了城市出现大规模贫民窟。

农民进城是缓慢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过快地把农民推进城市,就业会很难,农民自身也将无法获得体面安居的生活。即使勉强留在城市,其生活水准将远远低于其在农村种地带来的生活水平。

“中农”是今后中国农业社会的中坚力量 

如此一来,能进城的进城,进城失败的返乡种地。在农业高度机械化的情况下,返乡的这部分农民其实很容易学会种地,这个群体的数量现在要以亿来计。此外,还有部分农民因为父母有病、或者其他家庭条件等多种因素,无法进城而一直留在村庄。此时,进城的部分农民的土地就可以租给仍然务农或者返乡务农的农民,那对这部分农民而言,就可以聚集较多的土地来种植收益,有助于其生活水准的提高。

这部分农民的收入在村庄,社会关系在村庄,再加上年轻力壮,还维持了完整的家庭生活,就成了农村的中坚力量,我称之为“中农”。这部分农民的利益与村内事务密切相关,因此对村内事务有着最为真切的关怀。他们是村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最热心的倡导者,是村庄人情最热情的参与者,是农业新技术、耕作新方法最主动的采用者,是村庄社会秩序最有力的维护者。且他们因为年轻和有经济实力,而有做成这些事情的能力。也正是这个“中农”阶层,成为了村组干部最为重要的担当者和后备人选,成为农技推广的“带头人”,成为社会治安的“线人”,成为农村文化的“中心户”,并成为党在农村基层最有力可靠的支持者。最终,他们会成为农村社会稳定的骨干。

从我们调查来看,这部分农民目前占10%-20%的比例,并且仍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再加上当前的老人农业,已经构成了当前农业社会中一个相当稳定的群体。这就是当前农村人财物外流的情况下,农村仍然保持了秩序的重要原因。所以当前没必要专门制定一些政策去支持资本下乡、土地流转。当前的农业体系仍然保持着非常大的活力,还可以延续,这个体系自身可以保证该进城的进城,该留乡的留乡,能够维持粮食强大的生产能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不要轻易否定当前中国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