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美国新城市化(大都市区化)演变与模式
1.传统城市化模式:从乡村到城市
(1)城市起源与地方自治传统
美国的城市化与美国历史发展是同步的,自17世纪欧洲首批殖民者在北美开拓殖民地以来,就出现了城市。这些城市,从一开始就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以经济活动为主,其第一属性是经济中心,而非政治中心或军事中心;政治上有较高的自治权。这两大特点对后来美国城市的发展和地方政府影响很大。
(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
19世纪初至美国内战前,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初步发展为城市化奠定了经济基础,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使城市与农村以及城市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农业的剧烈变革和不断增加的移民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由于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城市化只是地区性现象,但城市地位大大提升,城市社会逐渐成熟。
19世纪下半期是美国城市发展的鼎盛时期。1860年至1900年,美国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是历史上空前的,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由19.8%上升到39.6%。到1920年,已有超过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至此,美国从一个乡村国家发展成为城市化国家。19世纪末,美国初步形成以大中小各类城市构成的城市网络。这些城市有包括多种产业的综合性国家中心城市,有以某种产业为主的专业化区域中心城市,还有单一产业的专业化小型城市。其中,大型城市中以工业城市占据了主导地位。城市的大规模兴起,造成空前广泛的就业机会,吸引大批移民和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迅速取代向西部农村流动,成为人口流向的主要趋势。
(3)城市兼并与规模扩大
19世纪美国城市通过兼并未建制地区或合并已自治的社区,扩展其边界和吸纳新的开发这种逐步蚕食式的兼并,扩大其城市人口和地域规模。工业化和交通的进步,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扩大,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势必寻求腹地的扩展。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大城市通常能提供更好的服务,提供城市服务的成本可通过城市的规模经济来降低。城市内新兴的工商业阶层成为推动城市扩张最积极的群体。19世纪最有意义的城市兼并是费城、纽约和芝加哥。费城于1954年与费城县合并,是美国城市历史上地域面积增加比例最大的一次合并。仅这一次合并,其人口就翻了三番,地域面积从2平方英里增至130平方英里,成为当时世界地域面积最大的城市。芝加哥最大的兼并发生在1889年,其面积扩展了133平方英里,成为美国第二大城市。芝加哥的兼并威胁到纽约头号城市的地位,1898年纽约进行了美国城市史上最大的兼并,将周边布鲁克林、皇后区、斯达腾岛和布朗克斯四个城市兼并为一个大纽约,其中布鲁克林当时已是美国第四大城市。纽约市的规模从44平方英里剧增到300平方英里,人口数量达到200万。
(4)交通改善与城市空间结构改变
19世纪中,几乎所有美国城市都具有布局紧凑的特点。城市多位于港口或河流交汇处,其活动也集中在滨水区。当时,纽约、费城和波士顿等大城市的活动半径是从城市中心向外2英里范围,大概为半小时步行距离,这一时期城市被学术界称为步行城市(walking city)。30年代后,相继出现了有轨马车、蒸汽火车、高架铁路、缆车等交通工具。1888年有轨电车的应用成为城市交通的巨大飞跃,此后成为城市主要的交通工具。随之是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变,居住区与商业区分离。以经济和文化高度集中为特点的中心商业区逐步成型。有轨电车结束了“步行城市”时代,经济活动开始分散化,城市边界开始向外围全方位拓展。一方面,城市的经济活动聚集在核心区,并保持其中心优势;另一方面,交通工具扩大了人们的活动半径,把很多经济活动带到郊区,使新的住宅区和工厂离开拥挤的市中心,很多新的城镇产生。此阶段郊区有所发展,但依附于城市,并未构成相对独立的社区,相反却被城市通过兼并方式蚕食和吸纳,很多后来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是“郊区城市化”,而不是“城市郊区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