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大都市区内中心城市与郊区的发展
中心城市和郊区是大都市区的两个基本组成单位。美国大都市区化过程中郊区和中心城市更替互动发展,最终实现大都市区整体地位的强化。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郊区的发展就已初具规模。二战后的美国,由于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如联邦政府新的住房政策实施、大规模高速公路网的修建、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提高以及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等,郊区发展更为迅猛。随着郊区人口的增多,零售业、娱乐等各类生活型服务业、教育、公共设施乃至金融机构也纷纷扩张到郊区发展。原来高度集中于中心城市的各种经济活动日益分散到郊区。郊区也逐步形成功能较为完备的次中心区,使大都市呈现多中心格局。虽然郊区范围内的次中心功能日益完备,但并非独立,它与大都市区的中心城市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并依赖于中心城市的信息和服务。经济活动的高端环节仍在中心城市的公司总部中完成。因此,郊区是中心城市功能外延的产物,是大都市区的组成部分。这样,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次中心结合起来,构成了大都市区的复中心结构,出现一种全新的城市化发展模式。
作为大都市区另一组成部分,中心城市的人口增长较郊区发展缓慢,但其功能也在发生实质性的提升。当中心城市发展达到一定规模,人口和产业不可避免地向周边地区扩散和转移。到20世纪60年代,城市问题日益恶化,人口和产业外迁趋势更为明显。美国东北部、中西部许多大都市区的中心城市人口甚至出现负增长。但这种衰退只是暂时现象,人口和产业的分散转移一定程度缓解了中心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改善了中心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中心城市环境得到优化。人口和产业双转移带来的是城市功能的转变,中心城市从工业经济向服务性经济转换和升级。中心城市制造业出现“空心化”的同时,流通、信息等服务性功能则得到强化。中心城市成为信息交换和经济决策中心。中心城市汇集了产品设计、广告、生产程序制定、市场营销、法律、金融、保险、会计、公关等高端服务业。中心城市就业人口绝大多数都是从事第三产业。70年代中期,中心城市创造了大量高端服务业就业机会,大批居民迁往中心城市。1975年至1977年,全美有300万人从郊区迁回到中心城市。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回流速度又加快。据1990年人口统计显示,美国最大的50个中心城市中有32个在20世纪80年代保持人口增长,百万以上人口的中心城市增加了29个。
三、美国大都市区治理
1.大都市区治理的现实需求
美国大都市区的发展带来两个明显的问题:第一,大都市区的地域蔓延带来的城市问题;第二,地方政府零碎化现象非常严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