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化发展模式与地方治理(3)

新城市化发展模式与地方治理(3)

总体看,此阶段城市在纵向、横向上全方位扩展,奠定了当时美国大中城市的基本格局,但主要是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集中型发展。到20世纪初,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已基本形成。至此,美国传统城市化告一段落。

2.新城市化模式:从城市到大都市区

(1)大都市区概念的提出

19世纪末,美国已经开始使用大都市区的概念,如1880年建成了纽约大都市博物馆,1883年落成纽约大都市歌剧院,1904年成立纽约大都市交通协会。在1910年美国人口普查局(U. S. Bureau of the Census)第一次正式采用“大都市区”这一概念进行人口统计,其界定大都市区包括一个人口10万人以上的中心城市以及周边10英里范围内地区,或者超过10英里但与中心城市连绵不断、人口密度达到150人/平方英里的地区。1949年,美国为1950年进行的人口普查制订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大都市区统计标准,规定大都市区包括一个5万或5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及拥有75%以上非农业劳动力的郊县。并将该统计区命名为“标准大都市统计区”(Standard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简称SMSA)。此后,随着大都市区不断的发展,其定义与概念在此基础上也进行了一些修改。④

(2)新城市化发展模式

从20世纪初开始,美国城市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一些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超越其原有地域范围,向周边扩张,将周边地区纳入城市化范围,并与中心城市在地域上紧密相连,一体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初步实现了城市化,但城市化的发展并未在城市的边界上止步。之后,人口和经济活动开始逐步向郊区扩展。在郊区快速发展的带动下,美国城市突破了传统发展模式,从单核中心型向多中心型过渡、从局限于城市地区到向外围地区不断的扩大,进而形成以大都市区发展为主的模式。

(3)大都市区发展状况

美国大都市区的发展可大致分为大都市区时代和大型大都市区时代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20年至1940年,在这个时期中,大都市区的规模和数量都快速增长。1920年,美国仅有58个大都市区,其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33.9%;到1940年,大都市区数量增加到140个,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提高到47.6%,全国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大都市区范围内。至此,大都市区已成为美国所有地区发展的主要发展模式和社会生活的主体,所以美国学术界一般称该阶段为大都市区时代。第二个阶段为1940年至1990年,主要是大型大都市区的快速发展阶段。在这50年中,大都市区数量从140个上升到268个,其人口接近2亿,相当全国总人口的74.8%。其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大型大都市区发展速度更快。其数量由11个增加到40个,人口由3490万增加到13290万,占当时大都市区总人口的比例达67%,占美国总人口的比例由25.5%上升到53.4%。这是继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1970年美国郊区人口超过市区人口以来又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居住在大型大都区人口超过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到2000年,美国共有317个大都市区,其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80.1%,居住在人口百万以上的大型大都市区的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比例更达到57%。⑤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