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产业的对外传播效用探析(2)

民族文化产业的对外传播效用探析(2)

以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对东盟传播为视角

我们知道,人的活动离不开文化环境,更离不开文化传播,“人在世界上的作用,最重要的是交流。”传播是人的天性,也是文化的本性。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类进行信息交流的符号体系不断变更,交流方式也发生巨大变化,“文化传播己成为当代人类的主要生存方式和生存空间”,成为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必不可少的交往活动。相对于直接的、显性的传播效果,文化传播因是一种中性手段,既少宣传味,又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易于沟通和认同,故其效果是间接、潜在、深层持久的。“文化传播因为具有‘不动而屈人之兵’的强势的思想意识渗透作用,其重要性越来越显著”。所以利用文化形式开展对外传播,可减少障碍,容易达到入耳入心效果。“文化是沟通人与人心灵和情感的桥梁,是国与国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更重要的是,文化体现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当前国际关系越发注重软实力的历史新时期,文化传播与交流日益成为国际互动的新现象,对外文化传播重要性越来越为各国所重视。对于区域经济合作而言,文化传播尤其是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瓢合剂。国际经济合作区内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增进文化认同,达成文化共识,增强信任与合作,从而实现区域系统的整合、融合及协调发展。

从文化传播属性和规律而言。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外来文化的内在接受机制与外部的传播机制相互联系并共同发挥作用。比如:外来文化对该民族生存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和文化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外来文化与本土传统文化接触时间的长短,接触规模的大小;两种文化相隔距离的远近等。而在这一系列因素中,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异程度是关键,结构相似性的外来文化更能被接受。因为相似的文化模式具有某种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较少触动自身传统的价值评估尺度,可以避免认同意识的混乱。从这些因素看,中国特别是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具备向东盟进行文化传播的深厚背景和坚实基础,东盟是我国文化“走出去”最早的地区之一就是很好的例证。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处于中国与东盟经济圈的几何中心地带,是中国进入中南半岛的桥头堡和东南亚进入中国的门户,是中华文化圈、东南亚文化圈、印度文化圈的交汇点。自古以来,由于山水相连,人文相近,地缘相亲,区域内往来频繁,文化交往历史渊源很深;并且在交往过程中既形成各自鲜明的文化特色,也保留着国家或地区间文化融合的痕迹。所以无论是文化交流时间,还是文化的相异程度,亦或是文化心理和客观需要,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与东盟文化具备交流共振的和谐性。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立足民族文化优势,做好做足文化传播,以文化传播规避意识形态的偏见,减少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受损,不断提高对东盟传播效果,是新形势下对东盟传播战略转型的必然。

2010年建成的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为毗邻东盟的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其区位优势及战略地位不断凸显。建设中国一东盟自贸区,文化要先行。自贸区“应该是一个区域性国际文化合作区,需要区域文化的相互认同与柔性支撑”。所以文化合作从一开始就是中国一东盟合作的五大重点领域之一。2005年《中国与东盟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就己签署。处于中国一东盟合作最前端的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发挥自身优势,推进对东盟的文化传播,即是实施经济与文化良性互动,获得合作共赢和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推进对外传播的战略选择。近年来,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在自贸区框架下积极探索对东盟国家的文化传播路径。比如,举办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提升文化交流与传播能力。东盟秘书长王景荣曾对博览会如是评价:“一系列精彩的文化大戏让中国与东盟各国彼此间领略到对方灿烂的民族艺术精华。实践表明,这种超越了地域界限的文化交流,在为东盟人民带来多样文化韵味和乐趣的同时,也为亚洲经济增添了新的增长点。”其他如建设中国一东盟青少年培训基地、中国一东盟文化交流培训中心等。这些都展示友好合作的意愿,促进双方的沟通与融合,推动共同身份认同以及共同价值观的建构。既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东盟各国提供一个客观、深入了解中国的窗口,也为应对中国一东盟关系发展而临的挑战,深化双边的合作交流提供精神力量和动力支持。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