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说马——漫谈西藏“马文化”

马年说马——漫谈西藏“马文化”

核心提示:西藏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一匹马、一杆枪、一把刀。这就是过去牧区男人闯荡世界的全部。”其实,对于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民族来说,马和牦牛、羊一样,融入了藏民族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西藏特有的“马文化”。

西藏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一匹马、一杆枪、一把刀。这就是过去牧区男人闯荡世界的全部。”其实,对于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民族来说,马和牦牛、羊一样,融入了藏民族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西藏特有的“马文化”。

西藏体育活动中的马文化

在2013年的全运会上,西藏马术队的边巴扎西等四名队员勇夺马术三项赛团体亚军,创造了西藏马术队在全运会上的最好成绩。

西藏马术队教练丹增说,现在西藏正从“马背民族”走向“汽车时代”,马不再只是简单的骑行工具,马术运动作为现代体育赛事开始走进西藏人的视野。

相对于略显陌生的现代马术运动,民间赛马活动则在西藏历史悠久。西藏民俗文化研究学者旺堆在《青藏高原的马文化》一文中指出,藏历火鼠年(公元1408年)江孜法王丹贡桑帕恢复因战乱中断的祭祀活动,增加了跑马射箭等娱乐活动,逐渐形成了江孜达马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跑马射箭活动传到了拉萨、羌塘、工布及其他藏区,并出现了“藏北赛马会”、“当雄赛马会”、“定日赛马会”、“康定跑马会”等一系列传统大型赛马活动。

“赛马表演是藏族同胞传统的体育活动之一,深受藏族群众喜爱。”曾在日土县农牧民赛马表演队工作的土登说,藏区的赛马活动一般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习惯上认为谁家获胜,就预示着这一年谁家会得到护法神的保佑,风调雨顺、人畜安康。

据了解,西藏赛马主要分为跑马赛和马术表演两种。跑马比赛主要比赛马的耐力、速度、步伐等,赛跑距离5至10公里不等。而马术主要比骑手的马上功夫。西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平措扎西说,藏民族在长期的赛马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马上功夫,如马上射击与射箭、弯腰拾宝、口摘鲜花、左蹦右跳、仰翻等。

藏传佛教中的马文化

由于马在藏民族生活中的独特地位,马在藏传佛教中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被认为是人与祖灵沟通的神物,甚至成为藏民族的图腾之一。

在拉萨著名的色拉寺内,有一个护法神叫马头明王。相传此神源自印度,系观世音自性身,其貌为马头人身。因为藏传佛教格鲁派信仰马头明王,信众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七日会前往色拉寺朝拜马头明王的金刚橛,祈求带来福运,因此“马头金刚”神殿的香火非常旺盛。

如果说马头明王更多地藏于寺庙深殿不易见到,那么插遍西藏山顶、房顶、佛塔等地的五彩经幡,以及抛撒于山顶或风山口的方形小块彩纸则是藏区的常见风景。

这种小块彩纸,是藏传佛教中的重要信物—“隆达”。“隆”意为“风”,“达”意为“马”,即“风马”,常见的形式是一种大小为4公分左右的彩色小纸片,颜色有白、红、黄、绿,呈正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印有一匹驮着摩尼宝珠的骏马,有日月星辰,四角印有龙、鸟、虎、狮四种动物。

每当重大节日,人们在高山上挥撒“风马”,祈求神灵保佑。放风马时一般先煨桑,随着烟起,口念祷词,顺势将风马抛向空中。

风马的由来说法不一。《青藏高原的马文化》中指出,有关古籍记载,风马的发明者是贡则·尺杰加布。有人考证说贡则·尺杰加布就是春秋时期的孔子。“贡则”是孔子的藏语译音,“尺杰加布”是藏族学者给孔子的谥号,意思是智慧之王。

茶马古道中的马文化

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茶马古道”。

自古藏区产名马。“茶马古道”的马很多就来自西藏。有考证指出,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

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就成了藏民族的主食。但因为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能防止燥热,故藏民族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

不过,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却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

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汉藏间的“以茶易马”贸易就已初具规模。到了宋代,内地茶叶生产有了飞速发展,“茶马互市”便蓬勃发展起来。

唐宋以来,这种汉藏之间通过茶马古道建立起来的经济文化联系延续至今。因此,西藏的马作为一种商品,在汉藏文化交流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责任编辑:宣讲家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