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早分科受应试“指挥棒”驱动
高考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一项基本制度,发挥教育评价和保障教育公平的功能,历来为社会大众所关注。多年来,适应高校选才、减轻学业负担等需要,高考招生实行文理分科考试。在升学应试“指挥棒”的驱动下,衍生盲目、过早文理分科问题,导致普通教育畸形发展,影响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人类知识本身是长期文明发展积累成的有机整体,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逐渐形成和分化出众多的学科门类。在文理分科中,“文”是指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各门学科,“理”即自然科学中的各门学科。文、理科学习,对于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侧重点有所不同。自然科学运用统计、调查、测验、实验、定量分析和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偏重抽象理论思维。人文社会科学虽也运用某些自然科学方法,但主要依靠定性研究和陈述事实、展示形象、理解意义的表现手法,偏重形象思维。文理科不同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相互联系,互为补充。
普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中实行文理分科,尤其是过早的文理分科,使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思维方式单一。理科学生不学历史、地理等文科课程,知识面狭窄,缺少人文素养。文科学生不学物理、化学等理科课程,逐渐远离自然科学常识,淡化了严谨的科学思维训练和科学精神培养。这些严重阻碍了学生全面接受基础文化学习。
同时,现行高中文理分科存在某些盲目性。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由于不十分了解自己的学科专长,文理选科往往受外在因素决定。一些学生受家长、老师和社会因素影响,盲目甚至被迫选择了自己不擅长或并无爱好的学科。在此情形下,将全部精力集中于部分科目学习,看似高效应考,实际上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此外,社会上流行重理轻文的观念,不仅增加文科生的心理压力,也不利于普通教育功能的实现。
在高考文理分科影响下,大学招生选拔标准过窄和功利化,阻碍了普通教育的全面发展。为了矫正这一弊端,迫切需要改革高考评价的学科导向。新出台的高考改革政策,实行不分文理科的考试,可以破除高中文理科教学的人为分割,优化中学教学科目组合,引导基础教育全面发展,改善中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促进人才培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