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强化廉政教育,以扎实有效的思想作风建设,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提供内生动力
自然环境有一种特殊功能,这就是自净作用。它指的是受污染的环境经过一些自然过程及在生物参与下所具有的恢复原来状态的能力。然而,对于政治生态而言,其“自净力”不是源于自然发生的一种自发的过程,而是来自于执政主体中的每一个体对自身所承担的责任与使命的高度自觉,尤其是来自于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自觉意识与自我约束能力的全面提升和增强。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进一步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党风廉政教育,增进廉洁从政的自觉意识和自我监管的能力,清理和根除“官本位”等特权意识以及各种腐败行为滋生蔓延的思想土壤,就成为建设好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基础工程。
为此,必须搞好以下工作。一要创新教育形式载体,推动廉政教育常态化。创新党校、行政学院的廉政教育课程设置,突出理想信念、党性党纪、从政道德教育,灵活使用现场、体验、拓展、案例等多种教学形式;重视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与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扬廉促廉督廉作用;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创建活动,发挥示范点的典型示范、以点带面作用;借用现代传媒,积极开展以廉政短信、廉政手机报、廉政公益广告、廉政专题电视片为主要形式的廉政教育,提高廉政教育的吸引力和传播力。二要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加强廉政文化品牌建设。建设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廉政文化,有利于提高本地区领导干部的文化自豪感和廉政自觉性。为此,应深入挖掘和借鉴赣鄱文化中廉洁为官的合理内核,将“为官以廉”、“修身以律”、“砺志以行”的文化精髓注入现代廉政文化建设之中;注重深入挖掘和合理利用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红色文化资源,为廉政文化建设积累丰富素材、汲取精神力量、彰显品牌效应,不断把廉政文化建设引向深入。三要突出作风教育,推动改进作风常态化、长效化。结合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化领导干部的廉洁道德观、廉洁从政观和廉洁政绩观,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使领导干部在紧密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中不断提升党性修养,塑造廉洁品格、凝聚清风正气;大力建设责任型、服务型、人本型、法治型、廉政型行政文化,使党内廉洁通畅地向廉洁政府、廉洁社会延伸。
有效激发社会活力,以协同共进的和谐互信氛围,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提供外部环境
作为一种相对于自然生态而言的社会政治状态,政治生态的建设过程是一个需要长期培育、持续推进的过程。着力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构建和谐互信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这是推进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标志和重要环节,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可靠保障。应当说,作为深入推进我省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重要前提,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必须在省委的统一领导下,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通过部门联动、群策群力,有效整合和利用全社会的力量与资源来加以实现。
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加强党的领导,把从严治党具体要求落到实处。按照中共中央印发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和其他有关规定,进一步出台细则严抓落实,以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不断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群众对发展升级的信心;通过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和优良的党风政风来带动民风社风的好转,由此形成全民共建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生动局面。二要积极推进法制建设,营造大胆干事的良好氛围。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宽松的发展环境,最根本的是对群众举报要正确处理,实名举报实行有报必查、查实必究,而对举报失实的也要及时澄清,对那些以诬告陷害同志为目的的人和事则要追究其责任,积极消除恶意举报等不安定因素。在全社会进一步推进法制建设,努力营造政通人和、健康向上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环境,使广大干部群众能够一心一意搞建设、凝心聚力谋发展。三要深化党务政务公开,提升公众政治参与力度。利用现代化信息平台,不断拓展党务政务公开的深度与广度,提升群众参与监督的便捷度;充分发挥“点题”式公开对固定式公开的补充作用,针对群众关注的焦点加强公开;完善公开互动机制,建立党务政务公开反馈信息专门台账,安排专人分类归档、梳理汇总、限期办理、评估问效,并将相关结果情况及时反馈给群众,增进党群、干群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进一步构建和谐干群关系。四要构建网络问政长效机制,有效促进政治生态优化。把网络问政作为一种新的民主执政方式和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渠道,充分运用官方网站、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搭建政府与民众的互动交流与沟通平台,依此了解民情、集中民智、解决民忧,有效传递政务信息,虚心接受民众的监督;进一步创新网络环境下社会治理模式,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网络理政水平,通过干群之间的良性互动,畅通公众利益表达,维护公民权益,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疏导不良社会心理,由此促进地方政治生态的优化。
(作者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