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寓改革创新精神于宏观调控之中

山东:寓改革创新精神于宏观调控之中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更加开放的新时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如何深化金融改革,增强金融发展活力、调控能力、监管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是个大课题。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作为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的山东来说,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关键是寓改革于调控之中,用改革创新的精神,市场经济的手段,创新的办法,来提高宏观调控科学化水平,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要“法定化”

回顾总结我们35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践,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坚持市场化取向,最根本的是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最核心的是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就是不断探索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划分、功能界定、组合方式、运作模式,激发市场主体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活力,努力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在这方面,我们进行了不少改革创新,探索实践,积累了不少经验,也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政府管得过宽、过多,对微观经济活动管得过细,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的现象还较普遍,各类审批环节太多、手续繁琐,同时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又监管不严,存在着越位、缺位、不到位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这些年的行政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社会上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为什么减政放权、理顺关系效果并不像预期那么好?这其中原因很多,但主要的是,我们对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功能划分缺乏制度规范、法制保障,部门职能法定、法治建设没有及时跟进。

因此,改善宏观经济管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是必须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决定价格、调节供求。凡是能由市场机制能决定、能调节的,一律交给市场;凡是能由社会自主治理的事务,一律交给社会。政府主要负责制定游戏规则、负责调控监管。二是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政放权。要着力解决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难题,着力解决多年来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着力解决制约投资主体动力不足、体制制约严重的问题,改变长期以来政府大包大揽、过多直接配置资源要素、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的格局,有效解决不作为、乱作为以及监管缺失的问题,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三是要转变政府宏观调控模式。过去我们政府的自由裁量权比较大,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透明度也不高,宏观调控更多的是依靠一些直接手段、行政的办法,实施效果也很少评价和责任追究。现在,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的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努力做到权力、责任同步下放,调控与监管同步强化。要尽快制定颁布政府审批核准的项目清单,没有明令禁止的,视同绿灯通行。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要转变成更多采用间接的、宏观的、市场经济通行的手段和办法,通过战略规划导向,通过公开、透明、有效的信息发布,依靠法律法规规范,运用财税、金融等杠杆调节,规范市场行为,监督企业活动。比如过去企业要上项目、搞建设,要走很多程序,包括走很多的审批,当然有些审批是需要的,但以后上项目、搞建设更多的是要企业自主决策、银行自主审贷。政府管什么?管公共管理、市场监管、环境保护,管事后的监督,管营造更好的环境。四是要加强法制建设,把政府机构设置、职责范围、行政方式用法律法规固化下来,真正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要依法规范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责、范围、手段、方式,推进职能法定化、调控机制化、工具协同化,增强宏观调控的规范性、科学性、协调性,减少随意性、盲目性,避免政出多门、相互制肘,真正建设服务型政府、阳光政府、法治政府。理顺政府内部的关系,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理顺上级政府和下级部门的关系,使它更加科学、规范。

发展战略和规划必须“顶天立地”

发展战略和规划是根据国际国内形势背景、宏观经济发展环境、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国家发展需要而研究提出的带有全局性、长期性、方向性的重要意图、总体思路、愿景目标、战略布局、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是管方向、管整体、管长远的,也是政府制定宏观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从一定意义说,战略和规划就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蓝图。要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首先要把蓝图科学地创意好、设计好、勾画好、描绘好,使其体现发展潮流、遵循客观规律、结合本地实际、符合人民利益。现在的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各项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等纵横沟通衔接不够,不同牵头部门之间联系协商不够,开门编规划、科学编规划、社会参与编规划的机制有待完善,往往造成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指导性和可实施性不够好。

因此,要更好发挥战略规划的导向作用,必须改革战略研究运作机制,创新规划编制模式。一是要坚持开放、科学、民主、法制的原则,面向世界、面向全国,面向社会,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采取项目申报、课题竞标等形式,吸取多方参与,集中各方智慧,听取不同意见,真正把规划编制过程变成集成才智、汇集力量的过程,变成统一思想、增进共识的过程,变成协调政策、形成合力的过程。二是境界要高、视野要宽、定位要准、方法要新、举措要实。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在转型升级的新阶段,规划编制必须有世界眼光、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必须顺应潮流、把握趋势、符合规律,必须体现市场经济要求,体现政府职能定位,体现政府战略意图,体现新阶段特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式方法,研究提出协调配套的政策措施,切实增强规划的前瞻性、战略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使规划能“顶天立地”。三是强化规划信息发布和宣传解读。要充分运用各种媒体特别是信息网络平台,及时发布规划内容,适时准确进行宣传解读点评,引导经济社会活动,引导市场资源配置,引导市场预期。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