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国智库发展正逢契机

天津:中国智库发展正逢契机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政府决策过程中逐渐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从顶层设计、制度建设及对外交流等方面,为中国智库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为其拓展了广阔空间。可以预见,中国智库的发展正逢一个令人欣喜的契机。

1. 智库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中国政府是如何决策的?这个问题一直是西方政界和学术界观察中国政府运作逻辑的一个重点。中国政策决策体制实质上是一种民主集中制的决策体制。政策决策的形成广泛吸取了党内相关机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公民的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今年(2013年)4月,中央政治局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广泛听取党内外各方面意见”,并发出了《关于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征求意见的通知》。在这个“征求意见”的过程中,中国智库为丰富三中全会文件的内容发挥了重要作用。写入三中全会文件的“探索实行官邸制”就是其中之一。2010年,《国家智库》第二期独家刊发了汪玉凯题为《“官邸制”:深化政府改革的题中之义》的智库报告,引起了高层关注。2013年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设立了“中国特色‘官邸制’研究”的重点研究课题。该会副会长汪玉凯教授为课题负责人,并撰写了“建立中国特色‘官邸制’的建议”。于当年7月上报中央。另外,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中国经济50人论坛等中国智库机构,均形成了有关改革的方案与建议的科研成果,或报送中央有关部门,或在媒体公开发布以图影响民众、影响决策。丰富多样的智库改革方案的出台是我国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的体现。智库已经融入国家决策的开放性平台之上,成为中国政策决策体制的一部分。

2.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智库发展拓展了空间

近年来,中国智库在政府决策过程中逐渐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2013年4月,习近平对建设中国智库做出重要批示,把智库发展提高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并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5月30日,刘延东副总理参加了教育部举行的“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座谈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这表明政府对智库建设的高度重视。

第一,国家治理体系、能力的现代化,为智库发展提供了舞台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我们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概念。“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概念是全面有效协调社会关系的概念,涉及到如何进行更好的权力配置、提高政府自身的执政水平。治理不同于统治,就主体而言,后者的主体是单一,是政府或其他国家权力;而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具体来说,治理就是要实现多元利益主体的利益均衡,处理好多元利益主体的关系,充分发挥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社会组织以及广大群众等多元利益主体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从而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国家治理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国家权力向社会回归,国家观念向社会观念转变,公民社会逐渐完善,公民参与意识增强,形成平面化、网络化的社会组织体系,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平等、彼此依赖。这样的治理格局为智库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智库将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