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区域发展观在两岸结出硕果

期待区域发展观在两岸结出硕果

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在上海出席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强调台湾应参与区域经济整合。“21世纪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世纪,我们看到,不论是最近大陆提出来的亚投行和“一带一路”,还是RCEP(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都跟区域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区域经济必须要靠大家一起努力,两岸的经济规模不同,但各有所长,台湾相对于大陆,土地、人口或经济规模比较小,但台湾产业在创新研发能力、管理以及经验上,有非常多优势强项,可以在未来亚投行、“一带一路”、RCEP里面做出具体的贡献。”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昨天在上海出席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说,中国大陆这几年快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有人说已经是世界第一大的经济体。一个大的经济体,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体,跟台湾具有创新研发能力的合作,我相信对于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绝对是正面的,这对台湾的民众来讲,对台湾的企业来讲,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20世纪50年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台湾与中国大陆所进行的区域经济的合作十分频繁。台资作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吸纳的重要资本,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台湾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区域经济格局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的10年,台湾实行的是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着重发展本岛内的产业,化肥、电力和纺织等工业在不断发展中。由于台湾岛内市场狭小,依靠进口替代无法持续,经济发展战略进入60年代开始变为了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台湾开始更加密切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从此工业在台湾岛内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台湾的地域经济关系也开始出现了很大调整,部分城市成为台湾岛内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如台北、高雄、基隆等,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台湾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利用岛内廉价而素质较高的劳动力,从美日等发达国家进口原料及中间产品,加工后在进入美国市场。此时的台湾是美日市场的依附者,而如果从亚太国际分工体系中内,台湾则扮演劳动密集型劳动出口基地的角色,处在雁行的尾端。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台湾的产业转移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制造业开始向大城市的周边移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业转移的范围也更大,于是台湾同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大陆的联系更加紧密了。此时,台湾放宽了对外投资和外汇的政策,通过投资促进、贸易拓销等方式加强同亚太地区的经济联系,使台湾出口贸易和对外投资的中心从美国转移到了亚洲。此时,台湾和周边的区域合作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台湾开始从资本净流入地变为了资本净输出地,从原来的商品输出也开始逐渐变为商品、技术和劳务同时多元输出。台湾不仅实现了本土产业的升级换代,更改变了其劳动密集型加工基地的角色,成了技术密集型加工出口基地。

第四阶段就是新世纪以来,台湾同大陆的经济协作更加深化,两岸经贸成了支撑经济成长的重要动力。在2002年台商投资大陆资本已经占到同期台湾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7%,大陆成了台商投资的首选地。同年,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后来又成了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从区域经济的合作来看,台湾和大陆在产业转移、承接互动中已经建立了垂直分工为主、水平分工为辅的发展格局。依托这种格局,台湾摆脱传统代工制造的模式,培植自有技术能力,成为全球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供应中心;同时,中国大陆也有效地利用了台湾的资本,促进了自身制造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