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施公开、透明、包容、高效的互联网管控方法
网络政治空间下的公民政治参与无疑是正在成长的新生事物。传统意义上,面对新生事物的出现,我们总是抱有警惕性,担心其负面效应超出正面作用,特别是面对一些消极公共舆论时,我们常规的做法。要么是采用“拖”、“堵”、“删”、“等”的方式加以遏制,要么是避而远之。事实上,根据“社会安全阀”理论,面对大量的网络舆论特别是消极舆论,如果我们一味地用“要么远离、要么压制”的态度来消极应付,那样只怕会让真相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其结果,不但不能消弭民声与官声的断裂,反而会激发民众强烈的质疑和逆向心理,甚至引发政府与公民对立。网络是公民宣泄情绪的重要窗口,网络政治参与的魔力就在于信息的公开化。面对来自网络不同的民众诉求,政府不能敷衍塞责,而应以积极的心态,善用、善待、善管这一治国理政的重要媒体。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治者。理性的网络政治文化的建构,要求政府部门遵循公开原则,动用一切社会协同力量,尤其是网络力量,努力提升政府公开、透明、包容和高效的公共管制能力。这就要求政府一方面要对合法与非法的界限进行必要的区分,及时建立健全互联网监管的法律体系,严格做到“依法管网”和“以法治网”,提高政府对网络政治空间的驾驭和管控能力;同时,也要求政府能够从这种新型政治参与方式中具有逐步提高总结经验、把握规律的能力,把因公共决策活动而推动的一系列网络生活中虚拟的政治参与巧妙地“链接”到现实生活的政治参与中去,然后不断升华、完善,努力把这些网络参政的成功经验转化为制度规范,并将行之有效的互联网监督纳入现存的监督体系范围之中,切实发挥监督的长效机制作用,以利于切实提高政府在面对新媒体时的管控能力。
(三)搭建起政府与社会公众互联网合作共治的互动平台
政府与公民良性互动是善治的条件,也是双方的责任与义务,而网络政治空间的生成无疑为二者关系的优化架起一座“连心桥”,这必将极大促进我国公民深入地参与社会事务的治理。当下中国,在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以及地方政府的决策会议召开期间,都有大量网民通过网络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互动交流,献计献策,表达诉求,直接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这些都是新形势下典型而生动的网络政治参与案例。然而,由于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空前的社会转型: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无疑会致使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矛盾日渐显性化,这必将对民众心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冲击。在此背景下,政府理应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利用网络所具有的平等、共享等特征,不失时机地搭建起公正、权威、畅通的网络问政平台,把管理融入到公民与社会的互动对话与交流中去,进而建立公共的话语体系,以此来承载并借以释放和消解海量的网络质疑和批评。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建构政府公共机构和公共人物与网络政治参与主体之间平等探讨的互动之道,既是畅通民情民意、凝聚社会共识的客观需要,也是政府推行善治的必然选择。即是说,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围绕网络而展开的一系列网络问政活动,一方面可以依托互动交流的方式向网民有效传达人民政府所创导的价值观,切实践行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平台对民众的利益诉求及时予以回应。在此基础上,民众对未来美好生活以及对政府执政合法性的预期也必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这无疑将会为民族复兴、社会和谐与百姓幸福奠定深厚的政治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宗仁.网络政治参与背景下的政府行政改革之道[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 (6): 80-83.
[2]梁莹.论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的平衡——从治理与善治的角度分析[J].行政论坛,2003, (2): 21-23.
[3]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323.
[4]唐亚林.网络政治空间与政治参与[N].文汇报,2009-03-17(4).
[5]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胡泳,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122.
[6]杰·库伊曼.管理公共组织[M].吴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01.
[7]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 (5): 37-41.
[8]刘亚琼.治理、善治与当代中国政府治理模式变革[J].菏泽学院学报,2006, (2): 21-23.
[9]杨光斌.公民参与和当下中国的治道变革[J].社会科学研究,2009, (1): 8-11.
[10]陈杰,等.善治视角下的网络政治参与[J].探索,2010, (4): 66-70.
[11]赵春丽.新媒体时代政府社会管理思维的新转变[J].社会主义研究,2012, (1): 56-60.
[12]提姆·鲁克.应对数字鸿沟:计算机世界里的严峻现实[M].夏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06.
[13]张恩韶.论政治参与和政府管理在网络空间良性互动[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4): 72-75.
[14]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中的民主问题[M].陈浩然,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5]汪艳.网络政治参与视角下民主执政的新探索[J].领导科学,2012, (9): 9-12.
(作者单位:王帆宇,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朱炳元,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