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毛泽东农业合作思想的困窘与张力

建国后毛泽东农业合作思想的困窘与张力

内容摘要:“组织起来”像一条金线贯穿于建国后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也渗透在毛泽东的农业合作思想中。作为毛泽东农业合作思想有力的通俗表达方式,“组织起来”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也有着背后的政治逻辑。“组织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田水利建设,发展了农业生产,支援了工业化建设,但是,基于那个时代的局限,经验的有限与实践的复杂,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在实践过程中凸显出理论、利益及制度方面的困窘,从而不可避免地在农业合作实践中遭受挫折和失败。今天,面对亿万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毛泽东“组织起来”的农业合作思想再次呈现其广阔的前景和张力。

关 键 词:毛泽东;农业合作思想;组织起来

作者简介:刘霞(1977-),女,湖南省沅江市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教育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农业合作思想研究;杨菲蓉(1957-),女,湖南省华容县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1)03-0042-07

抗日战争时期,“组织起来”作为一种动员口号,有效地促进了当时的革命和生产。建国后,随着新政权的建立,“组织起来”作为发动群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重要用语再次凸显其魅力。“组织起来”的口号像一条金线贯穿于建国后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也渗透在毛泽东的农业合作思想中。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组织起来”的思想和要求见诸于各文件和报刊,“组织起来”成为毛泽东农业合作思想简单有力的通俗表达。

 一、“组织起来”的政治逻辑

“组织起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农业互助合作的重要口号。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再次号召全国农民“组织起来”,发展农业生产。在毛泽东的农业合作思想中,“组织起来”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同时也有其背后的政治逻辑。

第一,“组织起来”思想包含着走群众路线,重构农民与国家关系的重要理念。“组织起来”提出之初,毛泽东就把“组织起来”视为群众路线的一部分,认为它是依靠群众、组织群众的表现,也是为群众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因而代表群众的利益。他认为,“把群众力量组织起来,这是一种方针。还有什么与此相反的方针没有呢?有的。那就是缺乏群众观点,不依靠群众,不组织群众,不注意把农村、部队、机关、学校、工厂的广大群众组织起来,而只注意组织财政机关、供给机关、贸易机关的一小部分人;不把经济工作看作是一个广大的运动,一个广大的战线,而只看作是一个用以补救财政不足的临时手段。这就是另外一种方针,这就是错误的方针。”①建国后,“组织起来”蕴含着另外一种政治功能,那就是让中国亿万农民打破以血缘为联结纽带的宗族关系的束缚,通过变革农村中的社会生产关系,重构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模式,其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国家现代化。

第二,把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契合了改造小农经济和为现代化积累有限资源的需要。建国后的中国农村通过土地改革建立了农民的个体所有制,但小农经济的弊端及农村两极分化的出现使毛泽东重新认识到组织起来的紧迫性。其一,小农经济无法使农业实现现代化。当时的农业经济是封闭式的小农经济,不利于现代生产的社会分工,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个体小农经济对土地、生产工具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不能进行合理调配和使用,不能发挥劳动生产协作的优越性,对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同时,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也不利于兴办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和推广先进技术,更无法集中力量抵御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小农经济的自然发展必然导致农村严重的两极分化,使农民重新陷于解放前的苦难生活。而组织起来的合作经济在突破小生产的局限,提高农业产量,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抵御自然灾害方面明显具有优势。其二,小农经济阻碍工业化的发展。小农经济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发展资金积累的需要,无法为工业提供越来越多的粮食和工业原料,也无足够的财富和市场消费工业化所带来的众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作为一支庞大的建设力量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部分,中国农民有着强大的建设潜力,因此,我们必须把人数众多,但缺乏相应的组织资源、组织手段、组织能力的农民组织起来,从而形成特定的坚固的结构形式,使之既能形成稳定协调的秩序,又能为新中国的工业化服务,而合作社是组织起来的一个不错选择。

第三,社会主义目标是“组织起来”的最终旨归。“组织起来”,通过合作化的方式实现农业社会化,走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实现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政权的认同。其一,通过“组织起来”改变生产关系,让亿万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胡乔木回忆到,“这个组织起来不是说要固守农民的本来面貌,而是作为改造农民的手段提出来的”。②建国前夕,毛泽东就认识到,“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③建国之初,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虽然有自己的特点,但很明显受到了苏联的影响。“对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如果又不搞社会主义,那就要两头落空”。④其二,毛泽东认为,“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毛泽东认为现在的社会制度比旧时代的社会制度优越得多,走农业合作化道路能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阻止农民卖地。办法就是合作社”,“大合作社也可使得农民不必出租土地了,一二百户的大合作社带几户鳏寡孤独,问题就解决了”。⑤毛泽东认为,变农民的个体所有为集体国家所有,可以消除产生剥削的根源,奠定了实现社会公平,达到共同富裕避免两极分化的经济基础。毛泽东指出:“全国大多数农民,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为了抵御灾荒,只有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才能达到目的”。⑥“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只要合作化了,全体农村人民会要一年一年地富裕起来”。⑦所以毛泽东提倡“组织起来”,一方面是工业化发展和农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农民特别是贫农下中农为了避免重新借高利贷甚至典让和出卖土地,产生两极分化的要求。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