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毛泽东农业合作思想的困窘与张力(4)

建国后毛泽东农业合作思想的困窘与张力(4)

四、“组织起来”的前景与张力

正因为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存在理论、利益及制度方面的困窘,而在实践过程中无法克服其弊病,因而造成国家权威的削弱和合法性危机的出现。然而今天,面对亿万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我们确实有重提“组织起来”的必要。

第一,重提“组织起来”,是当今国情、世情和党情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弱点与缺陷无法胜任现代农业的宏伟目标,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发展合作经济。其二,世界合作组织合作事业风起云涌,其优越性深刻吸引中国农民重走合作化道路。在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防范市场经济的风险,如何让中国产品在质量和市场上与国际接轨,特别需要组织起来合作起来的力量。其三,重提组织起来,是党情的需要,是巩固共产党执政之基的重要途径。当21世纪初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发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呐喊时,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接受着严峻的考验。确实,毛泽东带领亿万农民奔向共同富裕的理想不是亿万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经济所能做到的。把农民组织起来,提高组织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从而有助于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强化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

第二,“组织起来”建立合作社,必须构建有效机制,强调“服务”、“效率”与“利益”。一方面,把握“组织起来”的深刻内涵。“组织起来”是对生产强调效率,对群众强调服务。“组织起来”不是强迫,不是简单的人与人的组织,而要找准组织合作的切入点,以共同需要和群众看得见的共同利益来引导。这就需要构建分工合作、信息决策、激励约束等运行机制,在共同利益基础上,从维护成员相对独立性和自愿选择权的角度,进行科学分工协作,并进行有效的利益分配,提高和增加成员利益。因此,“组织起来”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它更应当转换为一个高效运转的管理机制。另一方面,“组织起来”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不能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合作社作为合作经济的组织形式,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能一成不变,而应当适应其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在不改变根本原则下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国际合作社联盟就曾先后三次修改合作社内容。

第三,“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农民作为实践的主体、权利的主体、市场的主体和认识的主体的主体性作用。离开农民这个主体,不充分发挥主体内在的积极性,不充分保障主体的利益,单纯依赖外部力量的推动或促进,组织起来就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缺乏生命力。其一,充分发挥农民实践的主体作用。当今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和积极建设者,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当前农民的素质与技能严重影响其实践的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为此,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另一方面,在政策上给予农民诸多便利,给农民创造性和聪明才智的发挥提供绿色通道。其二,充分发挥农民权利的主体作用。现今看来,农民还未能享受充分而全面的权利,仍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只有充分保障农民的政治权益、经济权益和社会权益等合法权益,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民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三,充分发挥农民市场的主体作用。让农民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就必须把分散经营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在制度和政策上支持和引导他们进入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把自产自销的农产品实现产业化经营和科学化管理。其四,充分发挥农民认识的主体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自我认知能力的增强,农民对自身的主体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农民素质的限制制约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真正发挥农民认识主体的作用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农民只有充分认识到了合作的前途和机遇,充分认识到了自身的权利、局限和发展的空间,许多问题也许会迎刃而解。

随着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政策的提出,毛泽东“组织起来”的农业合作思想再次呈现其广阔的前景和张力。“组织起来”,开展农业合作,这是新时期值得期待的课题。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30页。

②《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7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99页。

⑤同上书,第299页。

⑥同上书,第429页。

⑦《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308页。

⑧《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87页。

⑨《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47页。

⑩《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26页。

(11)同上书,第427页。

(12)杨菲蓉:《梁漱溟合作理论与邹平合作运动》,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年,第86页。

(13)《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80页。

(1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417—418页。

(15)《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5页。

(1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152页。

(17)《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48—449页。

(18)同上书,第478—479页。

(1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542页。

(2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497页。

(21)史敬棠等:《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下册,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第992—999页。

(22)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页。

(23)杨菲蓉:《梁漱溟合作理论与邹平合作运动》,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年,第91页。

(2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497页。

(25)《山东省农业合作化史料集》上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63页。

(26)叶国文:《土地政策的政治逻辑——农民、政权与中国现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39页。

(27)武力、郑有贵主编:《解决“三农”之路——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472页。

(28)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三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41页。

(29)《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4—215页。

(30)《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31页。

(31)《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5页。

(32)同上书,第298页。

(33)同上书,第477页。

(34)《黑龙江农业合作史》,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第266页。

(35)《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2—23页。

(36)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5页。

(37)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06页。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