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毛泽东农业合作思想的困窘与张力(2)

建国后毛泽东农业合作思想的困窘与张力(2)

二、“组织起来”的丰富内涵

“组织起来”和毛泽东的农业合作思想紧密联系,在原则、方法、形式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内涵,给新时期的农业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第一,“组织起来”的原则:自愿互利。在毛泽东看来,“农业合作化,要有计划地、稳步地、积极地、自愿地搞互助合作”。⑧对于这点,毛泽东是反复强调的。如河北省安平县一个村在实现农业合作化过程中,简单化地用“跟共产党走,还是跟老蒋走”一类的大帽子压群众入社,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⑨毛泽东注意到这个问题可能不是个别的,因此在1955年下半年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之际,他进一步强调自愿互利原则,并把其作为增加农作物产量的首要原则。⑩毛泽东认为“只有在互利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自愿”(11)。

第二,“组织起来”的形式:生产合作社。合作社是在经济上组织群众的重要形式。马克思认为,合作贸易只是触及资本主义制度的表面,而合作生产才能动摇其基础。在毛泽东的农业合作思想中,所谈到的合作社主要也是指农业生产合作社。毛泽东对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重视是对马恩合作思想的继承,于中国国情来看也有其可取之处。早在国民政府时期,农业合作的先行者梁漱溟就认为,“中国为一农业社会,其农人之消费大抵自产自给,向外购买的东西远不如工业社会中的工人多;中国农人居住分散而不像工业社会工人之密集”,“所以农村中消费合作既不需要亦且不好经营”,“而中国现在顶大的问题和极迫切的需要,乃是‘造产’,亦即‘增殖财富’,或‘开发产业’、‘改进技术’”,“所以,中国的合作决不是消费合作,一定是生产合作”。(12)

第三,“组织起来”的方法:循序渐进和示范。在合作形式方面,走的是一条互助合作、初级合作社和高级合作社到人民公社这样的道路。早在1951年毛泽东就发出号召《逐步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组织》,倡导“逐步地组成和发展各种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组织,同时不要轻视和排斥不愿参加这个运动的个体农民”。(13)这种生产关系由私有转向公有直至完全公有的循序渐进的方式,便于老百姓接受和认同。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使个体农民和加入了互助组的农民在他们进到高级的、社会主义的农业经济组织的时候不感到突然,而是事先有了精神的和物质的准备的,因而能够避免由于突然上升而引起的种种损失”。(14)另一方面,毛泽东善于运用合作典型与模范进行示范。对于每一种新的合作形式,先在地方实验找出先进典型,然后再推广。对于处于高级形式的苏联式的集体农庄,毛泽东也持谨慎态度,强调示范,他认为“在农民完全同意并有机器条件的地方,亦可试办少数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农庄,例如每省有一个至几个,以便取得经验,并为农民示范”。(15)

第四,“组织起来”的保证:加强党的领导。一方面,毛泽东非常重视农业合作化中党的领导作用。毛泽东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决议》的修改中,对于不愿意加入合作社的单干农民,特别强调“必须重复地唤起各级党委和一切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和非党积极分子的注意,要充分地满腔热情地没有隔阂地去照顾、帮助和耐心地教育”他们。(16)1953年下半年毛泽东和陈伯达、廖鲁言谈话时,就把合作社减产,办得不好的原因归结为没有积极领导的结果。另一方面,毛泽东非常注重政策正确性和好的领导方法。他对党积极领导合作社,注重政策正确性和方法的结果持乐观态度。毛泽东认为,“使一个地方健全地达到合作化的问题是党的政策和工作方法的问题。只要我们党对于处理合作化问题上的各项政策是正确的,只要我们党当着发动群众加入合作社的时候所采用的工作方法,不是命令主义的或者简单从事的方法,而是向群众讲道理,作分析,完全依靠群众自觉自愿的方法,那末,完成合作化,并且达到增产,决不是很困难的。”(17)毛泽东认为,在合作化运动中,领导方法非常重要。他非常重视领导方法的推广,“除了开会的方法以外,还有打电报、打电话、出去巡视这些方法,也是很重要的领导方法”。另外,毛泽东认为经验交流很重要,“各省要选择适当的人,办好刊物,改善刊物,迅速交流经验”,“你们每个省、每个自治区是不是可以一年或者半年编一本书,每个县搞一篇,使得各县的经验能够交流,这对迅速推广合作化运动有好处;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发简报”,“各级领导接到这样的简报,掌握了情况,有问题就有办法处置了”。(18)毛泽东认为“有些合作社,在一个时期内,确是混乱的,唯一的原因是得不到党的领导,党没有向群众讲明自己的政策和办法”,“所谓混乱,没有别的原因,就是这样一个原因。得不到党的领导,当然就要混乱。领导一加上去,混乱就会立刻停止”。(19)

第四,“组织起来”的路径:农业合作和农业科技双管齐下。有观点认为毛泽东是主张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笔者认为,这个观点有失偏颇,实质上毛泽东在注重改造生产关系的同时也注意到科技作为生产力的作用。也就是说,毛泽东在号召农民组织起来的同时,也重视科学家、技术员和其他知识分子的关键作用。在对中央农村工作部关于第二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报告的批语上,毛泽东提出解决有计划大量增产的要求和小农经济分散私有的性质的矛盾时,谈到一个方针是实行社会革命,即农业合作化,尤其增加了第二个方针,“就是实行技术革命,即在农业中逐步使用机器和实行其他技术改革”。(20)在讨论修改《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过程中,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也加写了有关农业科研和技术指导的一条。由此可见,毛泽东在主张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同时并不是完全排斥机械化,而是主张逐步使用直至合作化完成后大规模使用。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