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及贡献

中共党史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及贡献

记者:回首中国这30多年的改革历程,每一届三中全会都是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请您简要解读一下历届三中全会的主题词和关键词?

柳建辉:从中共党史的角度来讲,从六大以后,中共就开始召开三中全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30年9月召开六届三中全会,全会停止了以李立三等为代表的党内“左”倾冒险主张和行动。这之前党的一大到五大期间都没有开过三中全会,这是革命党时期的特殊环境造成的。然后就是新中国建立初的1950年6月召开的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和《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此后是1957年九、十月间的八届三中全会,“文革”期间的九大没有召开三中全会。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7月的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追认华国锋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建议,决定恢复邓小平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务,通过关于王、张、江、姚反党集团的决议。随后,党的十一大召开。我们现在通常说的历届三中全会,就是这次党代会以后的历届三中全会,因为从十一大开始,随着党代会制度的逐步健全和完善,中国共产党每届党代会期间都召开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共有八次。特别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每一次三中全会确如人们所评价的,都是在改革开放历史上、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上、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

我们从每次三中全会的主题和关键词,就可概要地看出改革开放的发展脉络和逐步展开深入的历史线索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中的重大决策和举措: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和关键词是“工作重点”、“转移”、“改革”、“开放”等,尽管“开放”这个词在全会公报中还没有使用,但强调改革开放的基本精神很明确。所以,人们才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的新时期。从那以后,历届三中全会的议题都聚焦于如何深化和推动改革开放,大的主题始终没变,只不过涉及的改革领域不完全相同而已。1984年10月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研究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它的主题和关键词,集中起来就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使“商品经济”这个词第一次写入党的全会文件。1988年9月的十三届三中全会,确定把1989年和1990年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上,它的主题和关键词是“治理整顿”。1993年11月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更加重要,是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一次具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它的主题和关键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等。1998年10月十五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农村改革。会议总结农村改革20年的基本经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键词是“家庭承包”、“统分结合”等。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主题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关键词是“完善”、“统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经过十二届三中全会、十四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届三中全会,这三次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文件,使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逐步发展、深化,是很重要的。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主题和关键词是“农村改革创新”、“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经营权流转”等。

以上这七次三中全会都是研究部署宏观领域或某一方面的重大改革,都是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核心的。所以,我们才说它们都是35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而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上述三中全会和十八大精神的基础上,面向新的世纪和新的历史起点,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造福人类社会的高度,所召开的一次中外瞩目、国人期盼,在宏观领域和顶层设计方面通过加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为目的的又一具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

记者:纵观30多年来的改革,您觉得改革呈现怎样的历史特点?

柳建辉:这个问题很大,也很重要,理论界、学术界提出许多好的观点,人们也完全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总结思考,这样才会更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纵观这35年的情况,对改革呈现出的特点,可以作多方面理解。中央历次会议关于改革的总结,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时候中央召开的纪念大会,都是我们研究改革特点的重要依据。我这里简短谈以下几点:

第一,新时期改革的推进是与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同步进行的。这既是改革的方向问题,又是改革的理论指导问题,也是改革的经验和特点。进一步说,从总体上看,科学理论的指导是新时期改革的一个鲜明特点。随着党的理论创新,改革的指导思想越来越明确,方向越来越清晰,措施也越来越得力,效果越来越显现。反过来,改革又进一步推进了党的理论创新,使党的指导思想不断地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越来越深入人心。

第二,新时期改革既是循序渐进的,又是逐步深入的,二者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这个特点也非常明显,就是说我们的改革不是孤军奋进,而是协同推进的;不是一时地草率行为,而是科学研究,有重点、分步骤,一步一步推向深入的。如果上一条特点说的是改革是有理论指导的,这一条实际上是说,改革是有国情基础的、是从实际出发的(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中国最大的实际出发),是循序渐进与逐步深入、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辩证统一过程。根据国情,什么阶段解决什么问题最有利,渐进式改革就是最好的选择。当然,这并不是说改革没有力度,或者停步,而是说改革是在不断的渐进深入过程中体现改革的力度、广度和深度的,既不急躁冒进,又不停步不前;既不瞎折腾,又不动摇和懈怠。

第三,新时期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群众智慧的过程中探索前进的,人民是推动改革的主体。从这个角度通俗地说,改革的确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但又不是盲目的,实际上是在不断总结群众智慧的过程中探索前进的。也就是说改革是有广泛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的,改革中的许多重大决策和措施的提出与实施,都是群众的创造和推动。从严格意义上说,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书写的。当改革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时候,党和政府总是依靠人民群众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边上升,通过群众的实践和反映来决定改革举措。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改革既是不断探索的过程,又是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大力支持的过程。只有充分反映人民群众可承受能力和心理预期、获得人民认可的改革,才是科学的、持续的、协调的、立得住的改革,也才可能会是真正的改革。这是新时期改革的又一条重要经验和启示,也是一个重要特点。任何一项改革,其成效得不到群众的认可,就改不下去。正像李瑞环同志所强调的,改革和决策要“坚持把握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群众可承受的程度三者的关系”。按照科学发展观来衡量,我们有些地方以改革名义搞的项目,如有些亮丽工程,老百姓短时间看觉得也很好看,但从长远看不符合民生改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到头来老百姓还是不认可,所以改革的政策就要适时调整。

第四,新时期改革紧紧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进行。这个特点的意思很明确,即新时期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走的既不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是改旗易帜的邪路。改革从总体上改善了民生,发展了民主,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增强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也得到了加强。尽管伴随着改革也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有的还很严重,但应该说改革的成效对未来的中国、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产生了并还会产生出深远的影响,其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

第五,新时期改革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融入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轨道,推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化潮流。勿容讳言,中国的改革是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也借鉴了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和先进管理经验,吸取了先进科技成果,并推动了中国和世界的科技创新。面对改革开放初期的外部环境,30多年来,我们紧紧把握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倡导和平发展、和谐世界、互利合作共赢等理念。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包括中国人的生活理念、观察问题的角度、看待世界的角度等,都大大改变了。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中,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也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多样化发展。改革开放推进了中国的发展,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总之,我是从改革具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坚实的国情基础、厚实的群众基础、牢固的制度基础、丰富的文化交流基础来考察其特点的,不一定全面和符合实际,仅供参考。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