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及贡献(2)

中共党史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及贡献(2)

记者:您认为30多年的改革有怎样的历史贡献?改革给我们哪些经验启示?

柳建辉:35年改革的历史贡献和刚才谈的特点比,实际上是换了一个角度来看改革,有一致的地方。简要说,除上面谈到改革特点时涉及到的贡献外,35年来改革的历史贡献可以从以下角度直观地来思考:

第一,改革开放结束了中国在这之前“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的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左”的曲折,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走到一个正确的轨道上来,解放了生产力,大大释放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第二,改革开放整体上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从根本上改善了人民生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提高了中国在联合国和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力。改革的历史贡献就是真正地改变了中国,以及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物质生活和国际形象。

第三,改革开放不仅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也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经过改革开放,中国在社会主义国家里面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中国在世界上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和贡献。

第四,中国的和平发展、社会稳定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与稳定,为发展中国家的和平发展与稳定,为人类公平正义等进步事业的未来奠定了重要基础,提供了值得研究的范例。从世界发展的方面看,中国的改革对世界和平发展,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的调整,包括对世界文化的发展都有极大地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35年的经验启示,可从多角度理解。中共中央在2008年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大会上,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有一些经验总结,但角度不完全一样。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历次三中全会的继续和深化,提出要进行全面综合改革,所以《决定》专门强调“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并总结了四条,对此,我们应该加深理解:

第一,改革“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这实际上就是说,改革之所以走到今天,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绩,根本就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经验启示我们,改革要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二,改革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这实际上强调的是改革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坚持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理论指导,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开辟新路。这条经验确保改革的思想始终符合实际,而不偏离正确轨道。

第三,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这实际上讲的是改革的主体问题,即人民大众作为改革的主体,推动着改革、决定着改革的成败。只有发挥好群众的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革才能持续下去。这条经验强调的是作为执政党,做任何工作都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反映群众的诉求,回应实践的呼唤。

第四,改革要“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这条经验实际上就是论证改革的科学性与改革的外部环境关系问题,而这35年的改革证明,我们恰恰处理好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稳定是改革的前提,也是一个重要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改革不能保证国家稳定的大局,就持续不下去,苏东剧变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如果仅仅为了稳定,但改革决策不科学、改革力度和步子不大、改革的系统性和统筹规划做不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把握不准的话,改革也就很难广泛凝聚共识,形成合力,而只会半途而废,举步不前,最终失去人民的支持。

我认为《决定》这四条经验总结得比较全面,也从经验的高度概括了改革的发展之道和成功之路。

记者: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届三中全会、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都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它们诠释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启动展开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进程。您如何评价这四次全会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柳建辉:这四次全会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主要是因为它们的主题更主要地集中于经济体制改革,体现了改革逐步推进和逐步深化的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启动改革的航船;十二届三中全会强调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上实现突破;十四届三中全会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基础上,经过十四大,第一次明确中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目标清楚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强调开放,到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改革方向就是朝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在这之前,1979年邓小平内部谈话已经谈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但毕竟没有提到党的全会上。经过1989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受住国内外风波考验以后,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计划和市场都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二者都是手段,于是,十四大就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九条中明确归纳了上述谈话精神。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到十四届三中全会,才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围绕这一目标论述了怎样建立这个体制等问题。又经过几年的实践,到十六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发挥出应有成效,为了继续完善这一体制,全会又通过了一个专门论述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定,理论的认识深化了,实践的步子进一步迈开了。因为这四次三中全会诠释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启动、展开到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所以,它们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作用相比于别的三中全会就更加重要。而且这里边有一条主线,都是围绕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和理论体系的。商品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新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题中应有之意,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内涵中的新概括。它们的历史作用不可低估,应充分肯定。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