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奇迹”的成就与问题

“中国奇迹”的成就与问题

【核心提示】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在财富生产和积累方面达成了广泛的共识,从而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形成了所谓的“中国奇迹”,那么,今天在生产和积累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财富的分配便成为中国民众更加关心的问题。社会福利和保障的普遍匮乏,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严重不足以及非均等化,妨碍着社会共识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中国奇迹”难以在原有的轨道上获得可持续性。要为中国的发展寻找新的路径,恐怕还是要回归政治合法性的经典理论上来,构建一种公认的、公平的、开放的政策体系。

2008年以来,汶川地震、奥运会、世博会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不断地将世人的目光引向中国。中国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迅速回升,而且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这些事实更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奇迹”的奇特效应。中国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赢得了世人的许多赞誉。如果说“中国特色”、“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这样的表述还带有中性评价的色彩,那么,“中国奇迹”就变成了直接的赞美。中国以外的人使用“中国奇迹”这一说法多少流露了几分诧异,中国人也如是说,显示的更多的是自豪和得意。在“中国崛起”似乎成为国际社会主流判断的情况下,中国国内也有人开始试图从文化和制度上说明“中国奇迹”的根源。这种关于“中国奇迹”的判断和解释,让许多研究中国问题的人不免产生困惑:原来被认为是改革的对象,现在却突然变成了发展的优势。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理性看待和理解“中国奇迹”?笔者认为,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中国奇迹”的话,那不过是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后发现代化国家实现经济起飞的另一种版本。毫无疑问,中国持续的经济增长为中国政府提供了政治合法性的新资源,但是,也恰恰是现有的“中国模式”的某些特质和局限,又在销蚀着改革开放政策所积累的政治合法性资源。改革既有分配制度的要求,终究要将中国引向制度变革的轨道上来。          

一、在何种程度上说是个“奇迹”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曾经流行过一种说法,“改革是找死,不改革是等死”。言下之意,“死”是注定的,只是死法不同。实际上,从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有人预测中国要“崩溃”。但是,30多年过去了,经历了“文革”后经济几近崩溃的灾难、80年代民主浪潮的冲击、90年代苏联东欧共产主义解体的打击,中国不但没“死”,反而它的“崛起”却越来越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对于那些预测中国注定“崩溃”以及接受或认同这种预测的人来说,中国今天的状况,确实是个“奇迹”。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有目共睹、举世公认。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物质生活改善相伴随,国际社会在不断校正对于中国的认识和评价:从最早的“黄祸论”,到“威胁论”,再到“机遇论”,又到金融危机后的“救世论”。这种认识和判断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国家实力的变化。

一系列统计数据反映的事实也确实显示出中国奇特的发展速度和惊人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维持了连续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根据官方统计,1979—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9%,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平均增速,也高于国际组织最乐观的预期。世界银行1997年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国2020》曾预计,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将从1985—1995年的9.8%降至2001—2010年的6.9%。但事实上,中国2001—2009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0.7%。特别是2001—2007年的7年间,经济增速从2001年的8.3%稳步上升到2007年的14.2%。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英国,2007年超过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按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价计算,2009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3700美元,即将由中低收入国家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2009年的出口额达到12016.6亿美元,超过德国746亿美元,成为第一大出口国。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8.5%,贸易总量占全球近10%。中国在全球经济的地位发生了显著提升,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力明显提高。〔1〕     

与此同时,反映人民生活总体水平的一些数据也保持了良好的记录:1949年中国城镇人均现金收入不足10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不足50元,而到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19元。与此相伴随的是,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按照中国官方公布数据,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数从2.5亿下降到1479万,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由30.7%下降到1.6%。     

其实,以上的数据远远不能说明中国社会变化的全部。多年来,中国经济跨越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中国成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制造业大国。这一个个头衔让许多国家大为惊叹,更加刺激了世人的眼球,最让世人眼热的是,奥运会、世博会空前气派,磁悬浮、高铁、地铁等政府项目进展神速,政府海外采购出手不凡,企业海外并购胃口大开,中国商人海外投资遍地开花,中国游客走遍世界掀起购物风潮,世界富豪排行榜上中国富人榜上有名且节节攀升,中国人变成豪宅、豪车、国际名牌奢侈品新的消费群。所有这些极具感官刺激的信息,都在激发和强化一个概念——“中国奇迹”。         

二、如何理性解释“中国奇迹”          

人们试图解释在中国大地发生的种种变化,力求找到“奇迹”产生的原因。从中国领导人不同场合的讲话以及官方相关文献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大体归功于三大要素:前所未有的好领导(党的集体领导),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举国体制的好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府主导的试验性的渐进改革、利用资源禀赋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保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等,被看作是中国“奇迹”产生的进一步解释。

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高盛公司资深顾问乔舒亚·库珀·雷默(JoshuaCooperRamo)所提出的“北京共识”(BeijingConsen-sus)算得上是外国人对“中国奇迹”的代表性看法。雷默把中国的发展成就归结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具有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验(如设立经济特区),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如处理台湾问题)以及循序渐进(如“摸着石头过河”)、积聚能量和具有不对称力量的工具(如积累巨大的美元外汇储备)等特点。在他看来,中国提供了不同于“华盛顿共识”的另外一种发展模式。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少华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