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巡视才能打开干部的“话匣子”?
作为当前反腐工作的重要一环,巡视制度在发现领导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线索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盘点近年来落马的众多“大老虎”,许多线索就是中纪委、中组部巡视组在巡视中发现的。但也应该看到,现阶段的巡视制度与巡视效果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巡视工作覆盖面不够宽,巡视内容宽泛、重点不突出,以及一些干部不愿对巡视组打开“话匣子”等。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无疑,这有助于破解前两个问题,但如何消除一些干部对于巡视组的疑虑心态,使他们敢于讲、愿意说,同样是个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难题。在某种意义上,相比扩大巡视的覆盖面,提高巡视的实效性或许更为关键。
众所周知,依靠干部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巡视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其力量源泉。但正如民谚所云,“批评领导,官位难保;批评同级,关系难搞”,现实中,一些干部群众或是出于害怕打击报复、或是因为担心影响关系,在面对巡视组时不敢说真话、不愿说实话。任由这种言说气氛存在并扩散,势必严重妨碍巡视作用的发挥,其背后所呈现的畸形官场生态更是令人不寒而栗,这种情况不除,谈何构建健康、正常的党内民主、机关民主?
平心而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些年,纪检部门着实下了一番力气。在保护举报人方面,如今巡视组普遍采取了“一对一”谈话、接受匿名举报等方式,加大了对举报人身份信息的保密工作。在巡视制度层面,除了加强对监督机构的监督,还探索建立组长库,实行“三个不固定”,即巡视组组长不固定、巡视的地区和单位不固定、巡视组与巡视对象的关系不固定,特别是后一点,有助于避免巡视关系固定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防止“巡视腐败”。
但尽管如此,一些干部紧守“话匣”的现实还是给巡视组、给巡视制度提了个醒。毕竟,举报信最终转到被举报人手上这样的事情并不鲜见。即便对整个巡视工作来说,这样的情况只占百分之一,但对于举报人而言,却可能带来来百分之百的麻烦,其“寒蝉效应”不容小觑。
保护举报者没有最严只有更严。何况,当前我国在这方面的体制远远谈不上完善,相关规定过于抽象,缺少可操作性,不能给予举报人有效的保护。如何在法律、制度及操作层面解决这个问题,使干部群众乐于向巡视组打开话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随着“先反腐,再渐次改革”成为共识,是时候想想这个问题了!
【启示与思考】
向包括巡视组在内的上级党组织说真话、反映真实情况,是党员干部应尽的义务,也是一项纪律要求。一些参加巡视谈话的干部之所以不敢或不愿说真话,主要还是党性观念不强,缺乏说真话、反映实情的担当和勇气。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如果连真话都不敢讲,甚至掩盖问题,这不仅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不负责任,也是党的纪律所不能允许的。
应当看到,一些参加巡视谈话的干部之所以不敢或不愿说真话,除了党性观念不强外,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顾虑。有的人害怕打击报复不敢说,有的人担心影响关系不愿说。其实,现实生活中,因为说了真话、反映了实情,遭遇程度不同打击报复的问题,并不鲜见。
让干部敢说真话,要有一个让干部敢于说真话的制度环境。首先从领导做起,带头营造乐于听真话、敢于说实话、杜绝讲假话的良好氛围,与人为善,虚心接受批评意见;要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体制,改变领导干部“一言堂”现象,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同时在党内民主制度上下大工夫,创造一个民主的环境。另外,我们的干部必须时刻坚定信念,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一股浩然正气,不怕邪、不怕压,不唯上,不唯情,只唯实。这样才能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是非分明、恪守职责、扶正祛邪,公正、公平地为人民服务。
干部的党性修养和宗旨意识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干部不愿说真话,也是和中国传统思想相符合的,大家都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许多干部也是受到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而把党性和宗旨意识慢慢的抛在脑后,所以对于干部的党性修养和宗旨意识经常化教育也是必不可少。
领导的责任就要敢于担当,领导干部敢于讲真话就是一种担当,只有履行了这种担当,人民群众才会信服你、追随你、拥护你,从而树立领导的形象和威望,才能做到政令畅通。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