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婶”到“爷”:中国女性地位变迁的喜与痛(3)

从“婶”到“爷”:中国女性地位变迁的喜与痛(3)

摘要:百余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发生着变化。从昔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居家“大婶”,到如今竞技职场的“女汉子”“哥”甚至“爷”,这些称谓的巨变,也见证着其社会角色的演变。

性别歧视仍存 女性权利需多重保障

回望过去的百年,中国女性完成了“靠男性生存”到“与男性平起平坐”的蜕变。如今,撑起“半边天”的她们,甚至被网友戏称在家中“一手遮天”。

从昔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居家“大婶”,到如今竞技职场的“女汉子”“哥”甚至“爷”,这些称谓的巨变,也见证着其社会角色的演变。

然而,在上述可喜变化的背后,性别歧视、重男轻女等不正确的观念和做法依然存在,其中就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尤为突出。

对于上述问题,结合自己半年来的求职经历,北京某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梁慧表示已司空见惯。

梁慧告诉中新网记者,虽然国家明文规定不允许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有性别歧视,但在和用人单位的交流中,能明显发现这样的行为。

“很多公司在招聘规划中表示男女员工都招,但实际上还是男生‘吃香’,很多公司在面试中会刻意问我恋爱状况和婚育计划。”梁慧说,“如果女性说要在两年内结婚,就很难通过面试。”

全国人大代表徐晓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缓解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状况,需要社会重塑男女性别平等新观念,消除企业重男轻女的用人观。

而除去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剩女”现象、生育“重男轻女”等隐形歧视也让当下中国女性感到焦虑。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委戴秀英日前表示,中国性别平等的机构和机制亟需完善,国家采取措施提高妇联组织在决策体系中的位置,同时还应建立性别统计制度,对各个部门相关政策进行性别分析,有效防止性别歧视政策的出台,加大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执行力度。

全国人大设立发言人以来的首位女性发言人傅莹在3月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亦表示,社会上重男轻女的观念仍然存在,其中最严重的是家庭暴力,全国妇联一直希望能够对反家暴能够专门立法。

“中国要真正能够维护妇女权益,真正实现男女平等,还有一段路要走。”傅莹说。(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