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不戴有色眼镜看雾霾进实验室(3)

【案例】不戴有色眼镜看雾霾进实验室(3)

现在,有人非常热衷于搞“世界最大”,似乎不如此就不足以展示自己的魄力和水平。由此带来了多少浪费,具体数字难以统计,但想必十分惊人。“雾霾实验室”初步预算5亿元,如果具体建设起来,很可能还不止这个数。预算是否有水分,还能不能进一步压缩?哪怕是打着治霾的旗号,也不能不计成本随意烧钱。

“雾霾实验室”或许可以有,“世界最大”实无必要。“雾霾实验室”建不建、建多大,决策者不能自己“拍脑袋”说了算。一方面要多征求一些专业人士的意见,同时也要给纳税人更多的知情权,对整个预算和建设过程予以有效的监督和审计,以免出现“发雾霾财”的不正常现象。

【启示与思考】

雾霾之害愈演愈烈,以至于对雾霾的重提或再提,都可以是某种不安情绪的宣泄。尤其是当雾霾遇上科学,当诟病遇上重金,平素关于“世界最大”的“自豪感”消弭不显,各种吐槽泼冷水倒是纷纷上扬,如“烧钱说”,如“人人都是小白鼠”,如“每人已经身处全球最大实验室”。这其中固然是有对当下治霾不力的情绪表达,但是依然不能就此戴着有色眼睛看雾霾进实验室。

从雾霾的成因来看,我们普遍是停留在“大气污染所致”的认知上,关于雾霾更多的了解,除了各地政府在十面霾伏之下正准备大手笔烧钱外,剩下的便是各种政府文件中的治霾大纲和愿景。这固然是能够释放出政府全面出击、不惜血本的积极信号,但是首先值得生疑的是,大手笔的烧钱投入,是否就一定能够换来蓝天澄清呢?再者说,在“GDP政绩思维”还未能彻底祛除之前,如何能保证那些“大纲和愿景”能够得到不打折扣地贯彻实现呢?

从这一点来讲,对雾霾进行科研层面上的“再认识”,即便不能扭转公权力的政绩思维,即便不能把实验数据挪移到情形更复杂的现实社会中,但依然不能否认,通过科研上探索,建立对雾霾更清晰的认知,进而在实验数据上形成治理方法论。换言之,能不能从根源上摒弃过去“以破坏带来成绩”的发展模式,能不能注重社会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平衡,这是考验着为政者的执政智慧,但是从科学层面上,科研人员开展对雾霾的学理研究和实验室探索,依然是值得肯定的,这也是科研人员社会价值的体现。这就好比说,虽然艾滋病是世界难题,或许可以通过控制传播途径,来杜绝病魔的肆虐,但是在做不到途径控制上的完全实现时,花大价钱去研究艾滋病的病理机制,并试图从防治上找到应对之策,这依然是值得鼓励和支持的科学举动。

当然,我们不能就此把所有治霾希望寄托于“烟雾箱”上,尤其是对政府而言,更不应当持这样的依赖性。毕竟对雾霾的认知以及危害的数据评估,已经达成了一致和共识。在治霾的问题上,需要的是政府在发展模式上的积极思考并且做出可能的改变。也就是说治理雾霾和研究雾霾是并行不悖,并且可以同时开展对雾霾的科学研究,最终目的还是为治理雾霾提供科学数据参考和方法上的借鉴,最根本的还是要正本清源,减少大气污染源的形成。

当然,从公众对“雾霾进实验室”的吐槽上,除了对治霾不力的情绪表达外,可能还存在科研务实性的担忧。近年来,学术界提供的智力支持缺乏实用性,再加上屡屡曝出丑闻,更让公众对科研表现出惯有的失望,对雾霾的研究会不会成为烧钱的折腾?这样的担忧也就顺理成章了。

总而言之,无论是对政府治霾不力本身的情绪表达,还是对科研现状的不满。对于雾霾进入实验室,不妨姑且放下焦虑,让科研归科研,让现实归现实,乐观其成呢。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