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传统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仍是人们生活处事的信念
主持人:举例谈谈,哪些传统道德可经创造性转换为今所用?
郭齐勇:中华民族基本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可以用仁、义、礼、智、信等五德来总结,尤其是“仁”。孔子界定“仁”为“爱人”。孔子继承周公以来的人道主义传统,不仅反对人殉人牲,甚至对用像人形的土俑木俑去陪葬都表示厌恶。有一次退朝,孔子闻知马厩被烧了,他首先问“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关心的是人,而不是马(及马所代表的财产)。他关心的人,包括饲养马的普通劳动者。是爱人、同情人、关切人,包括爱、同情、关怀下层百姓,这在任何时代和社会都是道德准则。
“仁”的内涵的另一面是“恕”:自己所不想要的东西,决不强加给别人。例如我不希望别人羞辱自己,那我决不要羞辱别人。尊重别人,是别人尊重自己的前提。这里强调的是一种宽容精神与沟通理性,现代社会非常需要这些。而实际上,这些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仍是人们的生活处事的信念。我小的时候,常听家中老人讲:“人要忠心,火要空心”,“将心比心”,“秤平斗满不亏人”等。
陈来: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重视人的德性品格,重视德性的培养和人格的提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把对真理和道德的追求看得比生死还重要。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都是认为对道德信念的坚持不受物质条件影响。这种思想在社会上造成了崇德尚义的气氛。
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鼓舞人们追求坚定独立的人格尊严,不被任何财富所腐化,不受任何外力所威胁。在这样的精神影响下,儒家一贯强调明辨义利,主张明理节欲,人的“美德”和修养始终受到重视。在中华文化的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以重视礼义廉耻、奉行仁孝忠公诚信为核心的传统美德体系。这种精神追求,通过古代的文明规范体系“礼”,形成了中华“礼义之邦”的社会风尚。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良好道德氛围,这些是重要的资源。
唐凯麟:某些传统伦理精神可以成为促进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比如,“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宁俭勿奢”的自律精神和“重群克己”的合作精神。孔子力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奋斗精神,《易传》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大学》高扬“治国平天下”的功名理想等等,都表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同时,在消费上儒家提倡“宁俭勿奢”、“克勤克俭”,主张节俭自律。这种节俭自律精神的发扬,可以养成一般民众的节俭风气,增加社会储蓄。深受儒家伦理影响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经济起飞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居民的储蓄率非常之高。正是这种节俭的储蓄风气,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起飞积累了所需的大量资金。
传统的群体合作精神对于培养和形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精神,促进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有着重大意义,可为今所用。与西方强调个人价值和自由竞争的个人主义伦理原则不同,中国传统伦理重视群体价值,强调人们对自己的所属的群体要有归属感和责任心,提倡群体中人们之间忍让协调,合作互助。这种群体合作精神对企业发展起着突出的积极作用。一些学者在研究日本企业与西方企业的不同特点时,发现日本企业高效率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员工对企业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心,经理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有一种西方企业所少见的团结合作精神,企业成为所有员工的“命运共同体”。
再比如,中国传统诚信为本的伦理规范与现代市场交易中信誉至上原则的一致。《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所谓“诚”也就是“真实无妄之谓”;而“信”是“诚”的具体表现,孔子强调“人无信不立”。这种诚信为本的道德准则与市场经济的伦理要求是一致的。印尼著名银行家、华裔商业巨子李文正说:“银行家要出售的不是金钱,而是信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