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让道德软实力激发正能量

北京:让道德软实力激发正能量

——专家学者谈“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

摘要:去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时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近来他再次指出,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去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时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近来他再次指出,要“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是一重要而又宏大的命题,如何理解?如何实现?本刊邀请四位专家撰文探讨这些问题。

传统一定程度的断裂与隔膜,最直接地表现在社会伦理生活法则缺失

主持人:今天强调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有何深意?

陈来:在古代,中国人有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和伦理生活法则。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自己的特色和概念,比如“道”、“理”,很难翻译成外文,但对我们今天仍然是有意义的。我们常说:“你这个人怎么那么不讲理呀?”“道”和 “理”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文化和生活中了。根本上来说,中国文化不是追求理论的明晰,而是一种实践的智慧。实践是跟我们做事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庄子》里面讲“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讲的都是超越世俗达到精神的某一种高度。这些都是有利于社会和个人的。今天,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去发掘它、维护它,承担起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大责任。而作为文化核心内容之一的道德与伦理,自然不容忽视。可以说,传统一定程度的断裂与隔膜,最直接地表现在社会伦理生活法则缺失。 

所以,我们的道德和伦理一定要创造性的转换和发展,譬如怎么对待父母、朋友、师长、陌生人等等。应根植于本土文化资源。这也是大多数人比较容易接受的。

郭齐勇:实际上,在华人社区现代化和世俗化的过程中,中国大小传统的道德信念仍然长期地起作用,孝敬、家庭的稳定性、凝聚力、重视教育和忠信,仍然是老百姓选择的最主要的价值。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诚、恕这些价值,如果在剔除它的历史负面性之后,完全可以提炼、活化它的合理因素,渗透到今天的生活中去,作为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力量参与现代化的建设,来治疗现代社会的疾病。

今天,一切向钱看、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中心主义,缺乏诚信和信仰,这些潮流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尊重自己本土的伦理资源,是特别紧迫的任务。我们通过现代的转化和创造性的发展,可以使传统的核心价值能够支持市民社会的公共理性,来引导平民的起码的公平、权利诉求,并予以节制与平等沟通。   

新道德建设,离不开变化了的社会生活实践这个源,同样也离不开传统美德这个流

主持人:创造性转化中华传统美德,何以可能?

肖群忠:任何一个民族的道德进步总是在对自己的传统道德资源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前进的。实现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这样一个提法,我理解,就是要把传统道德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资源和凭借,实现我们的新道德与传统美德的直接继承和延续。我们的新道德建设,一方面离不开变化了的社会生活实践这个源,但同样也离不开传统美德这个流。

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对我国传统道德资源这个流,能继承的和要继承的,主要是抛弃其封建国家政治伦理的糟粕,转化个体道德、家族道德与社会道德中的合理成分,以指导现代社会民众的日常生活。由于我们几十年来在民众的日常生活道德建设方面是欠缺的,传统道德资源的相关内容的绝大部分我认为还是可以直接为今天所用的。如传统社会生活中讲忠诚于事、忠诚于人的精神,行业道德的讲究信誉、勤勉敬业精神,讲究人际之间的诚信精神,家族道德中的讲究亲情孝道、和睦团结的精神,个体道德中的讲究个人修养、追求美德的精神,全社会的讲究礼仪、维护秩序的精神等等都是可以批判继承的。涉及人类基本道德的一些普遍资源更是可以直接继承的,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仁爱他人,讲究义务责任,天下为公等等。

唐凯麟:不可否认,传统道德与现代社会存在着冲突。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阻力和问题,其中不少就与传统伦理的消极影响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人情大于法律,关系经济,忽视经济效益,规范意识不强,地方封闭和保护主义,竞争意识淡薄,等等。

但是,传统伦理道德是一个包含着多层次的复杂体系,不同层次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是不一样的。就儒家伦理的内容而言,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其核心精神即“仁”学,这是儒家关于人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一般的价值精神;二是其特定的社会伦理价值观层次,如三纲五常、家族本位、忠孝等等;三是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的一般的行为准则,如义、智、恭、宽、信、敏、中庸等等。在这三个层次中,第二个层次是与封建社会形态联系最为密切的,因而其具体内容是陈腐消极的,与现代社会是根本对立的,但这一层次中的某些东西就其抽象的形式而言也是可以通过扬弃和转换为现代社会所容纳,如忠与孝的形式等。第三个层次作为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的一般准则,当然不能不受历史条件的制约,但人类行为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不论任何时代的人都存在着一些为人处世的共同要求和准则,传统伦理中所包含的这些日常生活的为人处世的准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活实践和处理为人处世的准则,体现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活实践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优良传统,其中所包含的积极意义理所当然地仍然可以为我们今天的日常行为和处理一般人际关系时所汲取运用。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